考底利耶(Kautilya,公元前四世紀),古代印度的政治家和政論家,以其著作《政事論》聞名。
考底利耶別名阇那迦和毗濕奴笈多。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生卒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他以卓越的政治才干,協同旃陀羅笈多在旁遮普一帶組織人民起義,推翻了希臘—馬其頓侵略者的政權。旃陀羅笈多在他的主謀和協助下,于公元前324年在印度西北部稱王,接著率軍東征,推翻了腐朽的難陀王朝,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體統一的孔雀王朝,定都于華氏城,即現在的巴特那。考底利耶作為國王的大臣、顧問和國師,輔佐國王建立和統治著這個新興起的龐大的奴隸制國家,是孔雀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考底利耶原籍是古代印度西北部文化中心呾叉始羅城,出身于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出生后不久父親即去世,由母親撫養成人。母親對他影響很大,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教師。他經過刻苦學習后,精通三部《吠陀經》,通曉天文、地理,熟悉有關冶金學的知識。他更關心政治活動和國家事務。他的才華沒有得到王室的重視,反而引起難陀王朝宮廷的嫉妒和輕視。他決心脫離難陀王朝,另開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新天地。考底利耶遇到年輕的失意的旃陀羅笈多之后,便把他帶到呾叉始羅,對他施以教育,從而成為旃陀羅笈多的導師和顧問,在他的政治斗爭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考底利耶支持旃陀羅笈多的事業,首先是從反對亞歷山大的入侵開始的。最初,他們在呾叉始羅同亞歷山大的希臘—馬其頓駐軍進行斗爭。他們組織邊區部族,發動印度人推翻外族入侵者的政權。考底利耶在他寫的《政事論》中充分地表明了對外族統治者的民族仇恨。他指出外族征服者是怎樣榨干了這個國家的財富。當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死去的消息傳來時,考底利耶抓住時機,讓旃陀羅笈多提出反對外族侵略者的號召。這種呼吁給他帶來了同盟者,眾多的印度人民集中在他的麾下,同外族入侵者拼殺。希臘軍隊于公元前322年被驅逐出去,呾叉始羅被收復。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協助下,取得了反侵略的勝利,并在斗爭中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勢力。
在驅逐了亞歷山大的侵略軍之后,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勸導與協助下,攻打腐敗無能的難陀王朝。在戰爭中進一步施展了考底利耶的軍事才干。他毫無顧忌地認為,為了達到目的應不擇一切手段。他利用敵營中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進而消滅敵人。盡管缺乏這方面的史實材料,史劇《羅剎娑與指環印》卻從側面描寫了考底利耶為獲得旃陀羅笈多的政敵羅剎娑的合作所采取的權術和計謀。他終于籠絡和迫使這位難陀王朝末代國王的重要大臣,為旃陀羅笈多服務。考底利耶的策略使難陀王朝陷于孤立。由于考底利耶的謀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難陀王朝被打敗了,新的王朝——孔雀王朝建立起來了,旃陀羅笈多登上了王位寶座。旃陀羅笈多死后,考底利耶又輔佐他的兒子和繼承人賓頭沙羅(公元前300—273在位)繼續工作了一段時間。
公元前311年前后,塞琉古繼承了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統治后,轉而向東方擴張。公元前304年,他的軍隊渡過印度河,孔雀王朝迎擊入侵之敵,考底利耶的軍事策略發揮了作用,戰敗了塞琉古。塞琉古把印度河西部一直到喀布爾各省都割給了旃陀羅笈多,相傳塞琉古還把女兒嫁給他,而后締結了和約。孔雀王朝與西亞的希臘人保持著密切聯系,這對孔雀王朝的鞏固與發展好處極大。塞琉古派往華氏城的使者麥加斯特涅斯在那里住了5年,他寫的《印度志》①一書,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資料。
考底利耶另一重大貢獻是給后世留下了不朽著作《政事論》。這部著作的內容涉及到內政、外交、民政、軍事、商業、財產和司法等方面,甚至包括度量衡和歷法等。從《政事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考底利耶的智慧和他多方面的學識,以及他的范圍廣泛的統治藝術。在以后的許多世紀中,《政事論》引起了眾多的政治家、研究者的廣泛的注意。到本世紀初,它的完整的手抄本被發現后,又引起學者的注目。它被整理出版并翻譯成多種文字。研究者對它提出許多新的見解,有人認為這部著作不可能是一個人的觀點,有著后世人士的許多修訂和增刪。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出自考底利耶的手筆,但經過后人修改,大約在公元二世紀最后修定。
《政事論》是一部巨著,包括15卷,共180篇,(按另一種分法,分為150章),最重要的內容是關于國家組織的問題。它論述了國家各個部門的職能。國家有會計、財政、礦業、兵工、農業、貿易、航運、畜牧和稅收等部門。這些部門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村按照征稅原則加以組合。《政事論》并提到各種不同的交通道路,以及國家和人民在維護交通道路方面的責任。
《政事論》涉及到政府理論和實際方面的許多題目。它論述了國王、大臣、顧問、政府各部及其在外交、戰爭與和平方面的各種職責。
為了加強奴隸主的政權,考底利耶主張國王有絕對權力。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軍隊的統帥,法律的頒行者,他有任命國家官吏的最高權力。國家是為國王而設的,國王是至高無上的。《政事論》第六部中很明確地敘述了構成“國家”的七種要素,即國王、大臣、土地、要塞、國庫、軍隊和同盟者。他同時提出國王應是精力飽滿而頭腦清醒的人,國王要調配軍隊,注意國家收支的核算,留心市區和鄉村發展的事務,任命高級官員,下達命令,接受暗探所搜集的秘密情報,制定和執行作戰計劃。因此,他主張國王必須學習,還要花些時間用于自省。《政事論》論述了一套森嚴的政治結構,國王、軍隊、官吏及各部的組織,需要十分周密而雷厲風行的制度和作風。它特別提到對各省行政機構的控制,從而強調加強偵探活動。
考底利耶在《政事論》中也提到貨幣等經濟問題,有一章專門論及錢幣的鑄造與貨幣制度的采用,并規定國王在土地的產品中征收六分之一的賦稅,有的甚至高達四分之一。它規定:全印度都是國王的財產,國王征收賦稅、罰金及買賣上的什一稅。
《政事論》所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從某些側面反映了孔雀王朝的歷史,也是古代印度政治歷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一反印度其他文獻的常態,脫離了連篇累牘的宗教規范和神話傳說的窠臼,而成為論述國家機構與組織問題的一部政論著作。
《政事論》論述了孔雀王朝的整個政治制度,同時也提到了與外國的聯系,提到中國的絲綢。據考證,孔雀王朝時代,印度和中國還沒有接觸,有的學者據此認為這部著作是孔雀王朝以后時期編成的。但《政事論》論述的基本上是孔雀王朝的社會情況和制度。雖然不能排斥此書有后人修改、編纂的成份,但它最初出于考底利耶之手卻是比較可信的。
《政事論》的作者,極端地宣揚了國王在國家中的作用,并強調了使用暴力的恐怖統治,把古代奴隸制的印度的政治制度加以理想化。這是作者的奴隸主階級立場所決定的,也反映了他的歷史局限性。印度以后的歷代奴隸主和封建主的專制國家,在官僚政治、警察制度和賦稅制度等方面,大體都沿襲了孔雀王朝的制度,作為他們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因而不能不肯定《政事論》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印度歷史學家也承認:“古代印度關于政府的學說,在《法論》和考底利耶的《政事論》中已奠定了主要基礎。”
考底利耶作為一位古代印度政治家的業績和他的重要著作《政事論》,成為印度的歷史遺產,值得后人重視和研究。考底利耶在印度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和久遠的。
上一篇:笛卡兒
下一篇:考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