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宿山寺》原文與賞析
賈 島
眾岫聳寒色,精廬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送行云。
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相聞。
自蘇軾倡言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之說,又由于南宋永嘉“四靈”(指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專以賈島、姚合為摹仿對象,后世不少評論者便對賈島的詩產生了偏見,認為他把詩境寫得過于幽冷狹窄。遣詞造句顯得晦澀艱深,如行羊腸小路。其實賈島的詩確有一部分是以瘦硬為工的,如“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以及“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類,斧鑿痕比較顯著。但也有像“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這樣比較灑脫有氣勢的詩句,正不可一概而論。退一步說,幽冷褊狹的詩境是同詩人的思想、生活相關聯的。賈島曾出家為僧,還俗后,仍與僧人有交往。在他詩集中,同僧人酬唱的作品占有相當比重。此外,他描寫隱者孤獨幽寂心態的詩篇也屢見不鮮。這就使詩人筆下的景和情自然而然偏于幽冷生澀,孤獨寂寥。更值得注意的是,賈島有時也用疏朗明快、一氣流走的詩句來摹繪異常孤寂幽冷的環境和氣氛,這就足以令人涵泳玩味了。這里要介紹的《宿山寺》,便是一首在風格與內容上既矛盾又統一的典型之作。
詩題是《宿山寺》,必須先介紹山寺的位置。詩人此詩在布局上還是傳統章法,先景后情。所以第一句寫山寺周圍的大環境,第二句寫寺院所在;然后三、四一聯寫自己在山寺夜間所見景物,繳足題中“宿”字。第一、二句為靜景,第三、四句為景中動態?!氨娽丁?,猶言群山;“聳寒色”,山高氣自寒,言群山高聳,各具寒色?!熬珡]”為寺院代稱。由于此寺建于高山絕頂(參見第五句),它乃像群山的一個軸心,由它把群山分隔開來。三、四句寫詩人仰瞻夜空之所見。流星自天外劃過,一瞥即逝,森林中本不易見;卻因透過枝葉稀疏處始能見到。這里是反著說,仿佛流星穿透了稀疏林木而隕墜于茫茫黑夜?!白咴隆本湟彩且粯訕嬙~法。“走”本意為疾行,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迅跑”。月從云層中穿過,從下仰望,其行甚速,故言“走月”。而云影雖移,卻似跟不上月亮。蓋云之動靜,夜間本不易發現,只有當月在云中穿行時才會感到云也在移動。這句說走得很快的月亮仿佛在追送行云,亦近于反說。前四句讀起來并不艱澀,但詩人仍在刻意求工,微露斧鑿痕跡。后四句則一氣而成,儼如詩人自己所寫的詩句,像走月送行云一樣,毫無滯筆。寺在山之絕頂,故人跡罕到;而鶴棲于高松之上,更顯得高潔不群。這里并不一定指孤鶴,因為鶴亦有群。所謂“鶴不群”,言鶴不與其它俗鳥為群,此借鶴以喻山寺之迥隔塵囂,喻寺僧之遠離世俗。五、六句雖似景語,卻是烘托出山寺周圍的氣氛,以見出寺之闃無人跡,僧之清凈修持。末二句突出地刻畫寺中老僧,年已80,卻一生不聞世事。照理講,人愈老則愈諳人情世態,而此僧一念修持,從不介入世事,故于人情冷暖、風俗厚薄反一無所知。后四句意隨筆到,自然渾成,毫不矯揉造作,因此也就沒有出現那種瘦硬拗折的句子??梢?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jiada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賈島也還有揮灑自如的一面,非后世摹擬者故作蹇澀之詩者可比。此唐人畢竟不可及也。
此詩并未宣傳佛教宗旨,而佛徒淡泊自守,甘與世絕、苦行持律之形象已被作者從山之形勢、寺之位置、景之幽冷、物之高潔以及僧之甘于枯寂生涯種種描寫中流露無遺,而詩人本身向往這種遠離塵俗的隱者生涯亦盡在不言中了。中晚唐詩雖無盛唐氣象,而終于能在詩壇各樹一幟,都緣不同的作者各有其獨特的生活感受和各具一套令人難以企及的藝術本領,故至后世亦能開宗立派也。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宿化城寺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宿無為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