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9(1986發行) 彩色片 92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格列布·潘菲洛夫 編劇:格列布·潘菲洛夫 亞力山大·契爾文斯基 攝影:列昂尼得·卡拉什尼科夫 主要演員:米哈依爾·烏里揚諾夫(飾葉賽寧) 茵娜·丘麗柯娃(飾薩莎)
本片獲1986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新聞評論獎,西達爾克獎,國際電影戲劇協會獎
【劇情簡介】
莫斯科一位頗有名氣、筆名古里古怪的劇作家吉姆·葉賽寧正在準備將俄羅斯古詩《伊戈爾王子遠征記》改編成舞臺劇。葉賽寧的創作進行一段時間后,感到文思枯竭,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于是他便伙同昔日好友——今日的作家帕什岑和年輕女友斯維特卡乘小轎車駛往一個古老的小城蘇茲達里。他們都想擺脫文學界種種傷腦筋的事和家務糾纏,去深入體驗一下俄羅斯的古老文化和歷史精神,從而獲得新的創作靈感。
小轎車到達目的地。停在一位年邁的女教師瑪麗婭·亞力山大洛夫娜的家門口。葉賽寧讓帕什岑和斯維特卡先去女教師家。他想獨自一人到城里轉轉。
葉賽寧走進了當地地方志博物館。他看到女講解員正在為一群法國客人講述30年代一個被鎮壓的無名詩人的事跡。女講解員出眾的風采吸引了葉賽寧。葉賽寧從陳列展出的詩篇中感受到真摯、強烈的情感,他激動不已。過了一會兒,葉賽寧無意中聽到女講解員又和一個民警在談論著什么事,內容似乎涉及另一個人的遭遇。她顯得很激動。這一切都引起了葉賽寧的好奇心,他心中產生了要弄清這個神秘女人底蘊的強烈愿望。
葉賽寧回到女教師家。出乎意料的是那神秘女人不久也光臨了。這時葉賽寧才知道她名叫薩莎,是老教師從前的學生。大家在餐桌上圍繞著葉賽寧的創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薩莎對此發表了獨特的見解。她認為,“趕浪頭”的作品毫無價值,博物館里陳列的“無名詩篇”才是真正的文學瑰寶。這番話引起葉賽寧的沉思。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寫出的“奉命之作”一文不值。此時他不知不覺地對薩莎產生了敬意和愛慕之情。
葉賽寧和薩莎在積雪的公墓上單獨相會。薩莎與葉賽寧剛說了幾句,便轉身跟著一個長著大胡子的人上了送葬車離去了,葉賽寧迷惑不解。在蒼茫暮色中,他找到薩莎的家。房門沒有上鎖,葉賽寧躡手躡腳走進屋去,房內空無一人。片刻,葉賽寧聽到聲響,他趕忙躲進廚房,隱身在一個大冰箱旁。薩莎進屋了,和她同來的還有那個在墓地上出現的“大胡子”。兩人在爭執著什么。葉賽寧屏息靜氣地聽著兩人的談話。這時,葉賽寧才知道這個“大胡子”原來不是看墓人,而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由于他的作品在出版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他便拋棄了自己的專業,甘當公墓的看墓人了。現在這個“大胡子”決定離開祖國,前往美國或以色列去找自己的叔叔。他舍不得離開他所愛的薩莎,因此要帶她一起走。薩莎聲淚俱下地請求他留下來。她推心置腹地說了一番不能離開祖國的道理,但并沒有打動“大胡子”。經過一番情感與理智的較量,“大胡子”始終沒有改變初衷。最后他猛地推開薩莎,毅然奪門而去。薩莎被推倒在地,由于心力交瘁,她再也無力爬起來了。葉賽寧悄悄溜出來,小心翼翼跨過橫躺在門口的薩莎的身體,匆匆下樓而去。
漆黑的夜里,葉賽寧獨自駕駛著小轎車向莫斯科方向駛去。他腦中只閃過一個念頭:離開薩莎,離開她越遠越好。此刻他的種種幻想似乎都已破滅,他再也無所追求了。小轎車在白雪皚皚的空曠大地上奔馳著,逐漸遠去,幾乎要從地平線上消失了……但是突然間,小轎車剎住,停頓片刻,車子又調轉了頭。此時在葉賽寧腦中又閃現另一個念頭:不,還不能放棄追求,還不能就此絕望。還要和薩莎交往下去,她是一個多么出色的女人,他要將她寫進自己的作品中去……而此刻,她是多么需要理解,多么需要幫助啊,他應當盡快地趕到她身邊……
可是,由于車子轉彎轉得太急,車翻了,隨即又燃燒起來,葉賽寧掙扎著從車里爬出來,他跌跌撞撞地奔向公路旁的電話亭,一下子跌倒在電話亭門口。葉賽寧好不容易爬進了電話亭,又費盡力氣站起來拿起話筒,吃力地撥了薩莎家的電話號碼,電話接通了,他斷斷續續地報出自己的姓名,話筒里傳出薩莎急切的詢問聲, 可是葉賽寧再也無力作答了……
一輛摩托車在茫茫夜色中逐漸顯現。它越駛越近,終于到達小轎車出事地點。這就是葉賽寧在地方志博物館中見過的,和薩莎談話的那位民警。倒在電話亭里的葉賽寧終于被民警發現了。
【鑒賞】
這是一部有爭議的影片,曾被禁映達7年之久,因為它的內容涉及了對知識分子的態度,更主要是牽涉到當時敏感的“移民”問題。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電影界的新領導于1986年對被禁映影片統一復審,該片始得以公映。影片在知識分子觀眾圈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大家一致公認,這是一部主題深刻、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處理獨特的作品。創作者的目的是:在歷史的背景上去表現現代生活,用過去的一切來檢驗今天的一切。
這部影片命名為“主題”。它的涵義究竟是什么?影片顯然包含好幾個主題,它們彼此交織在一起,相互襯托或相互排斥,每個主題時而像音階,時而像主旋律。這幾個主題都是通過人物形象體現出來的。應當說,多主題性是本片的特點之一,但是作為貫穿整部影片軸線的基本主題卻只有一個,它就是創作。
創作的主題是通過主要人物葉賽寧來表現的。葉賽寧是著名劇作家,他受過戰火的洗禮,知道如何描寫四五十年代的生活。現在到了70年代,他的文思開始枯竭,他既喪失了時代感,又失去了觀察事物的敏銳性,他也喪失了創作的目的性。衰退感嚴重地折磨著他,他陷入膚淺的反省之中,不時地進行歇斯底里式的自我批判。他戴上了虛偽的和裝腔作勢的面具,盡管他的內心感到萬分惶恐和絕望,但他并沒有喪失自尊心和對真理的追求。
影片試圖表現出創作的痛苦和衰退,創作的期望與失望,創作的不可知性和通俗性,以及創作的美。缺少這種美,創作則變得不可思議。但是此刻在葉賽寧的創作中已經沒有什么美可言了。不過葉賽寧并沒有喪失對創作的信心,他仍然在執著地追求著。他所以離開大城市,來到古老的小城,就是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找回創作的沖動。葉賽寧的人格價值正在于此。
葉賽寧對薩莎的興趣變成一種難以抑制的迷戀。它既是一種愛慕的流露,又是他創作靈感的源泉。葉賽寧憑著直覺想以這一主題擺脫創作的危機,重新獲得創作動力。影片創作者對這一點的表現手法是別具一格的。他們偏重使用內心獨白的手法。伴隨著銀幕上不同的畫面,一直響徹著畫外音——葉賽寧的聲音。這聲音就像是葉賽寧大聲說出來的真實思想。它既表現了葉賽寧的敏銳性,又表現了他的觀察力,還有他那罕見的敏感。但這一切又隱藏在外表的低級庸俗、放蕩不羈、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的行為背后。飾演這個人物的演員、杰出的表演藝術家烏里揚諾夫巧妙而細致地掌握了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兩重性,使這個人物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
影片所表現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日常事件,但它們都仿佛籠罩在一層神秘的色彩之中,使觀眾依稀感到在這些事件的背后隱藏著某種奇怪的、不可名狀的秘密。主人公葉賽寧也感到這種神秘性,他千方百計要找出它的謎底。因此,觀眾被牢牢地吸引著,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情節的發展。同時,影片創作者又考慮到觀眾的思考能力,而賦予影片一種自由聯想式的風格,影片的結尾是開放式的,它迫使人們對生活、創作、價值進行思考……
這部影片還表達了作者對生活思考的結果: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它塑造了一個自我否定的主人公。從表面上看,葉賽寧已功成名就,躊躇滿志,但實際上,他內心極為空虛,他面臨著尋找自我、重新認識的問題。這說明葉賽寧在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思考生活提出的新課題,他不愿落后于時代,他的自我否定,就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這個人物仍然被看作是“正面主人公”,不過這是80年代出現的新型主人公。
這部影片也涉及一個當時來說很敏感的問題,即遷居國外的移民問題。但是限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創作者對它認識的局限性,這個問題未加以深入的表現。也許正因為如此,創作者在這部影片中沒有用正面鏡頭去表現這個想與祖國割斷聯系的人,而始終讓觀眾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這也許代表了創作者的態度。
本片編導格列布·潘菲洛夫屬于當前蘇聯中年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他基本上繼承了蘇聯電影創作的主流傳統。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他以善于表現時代的主題而蜚聲影壇,并能引起人們進行探討的興趣。
上一篇:《上流社會》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你往何處去?》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