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灰闌記》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1898—1956)的代表作之一。劇本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高加索一個山村展開了一場爭執:德寇入侵時,此村的牧民遷到了遠方,而鄰村村民卻留下來打游擊,抵抗德寇,戰斗間隙中規劃了恢復建設的藍圖。然而這時,村子的原主人卻要遷回。理由是此村地盤自古便屬于他們。鄰村村民沒有更多爭辯,只請“主人”看了《灰闌記》這出戲:
古代的格魯吉亞發生了一場暴動,總督被砍了頭,總督夫人為了多帶幾件衣服,把兒子米歇爾交給女仆格魯雪,自己逃命去了。格魯雪可憐孩子,準備將他帶到北山,寄養在哥哥家中;路上她為逃避鐵甲兵的追捕,受盡饑寒凌辱,終于帶著米歇爾到達了哥哥家。哥哥見妹妹帶回一個孩子,以為她不正經,加上妻子的嘲諷,更怕為養活妹妹而破費家產,于是讓格魯雪立即嫁給鄰村一個快病死的男子,這樣既可堵外人的嘴,又可保持妹妹的貞潔。格魯雪被迫嫁了過去。二年后,外逃的格魯吉亞大公卷土重來,恢復了統治。總督夫人也回來了。但是,總督已死,其財產只有其子可繼承。總督夫人派鐵甲兵到處搜訪。終于在格魯雪家中將孩子帶走。格魯雪從孩子生下后就在苦難中養育著他,而總督夫人在緊要關頭卻拋棄了自己的孩子,格魯雪決心不承認這孩子是總督夫人的。于是這件事就由法官阿茲達克來評斷。阿茲達克是一個出身窮苦的聰明大膽的法官,他常常不畏強暴,為下層人主持正義。而這一次斷案,他感到很為難,思考再三后,他想出一個辦法:用石灰在地上畫一個白圈(灰闌),孩子站在圈內,都自稱為孩子母親的總督夫人和格魯雪分兩邊站在圈外抓住孩子的雙臂,象拔河一樣,誰勝孩子就歸誰。結果,格魯雪一連兩次放棄了爭奪孩子的“比賽”。這時阿茲達克宣判道:孩子歸格魯雪,因為她怕拖壞了孩子,這才是做母親應有的本能。而總督夫人卻沒有這種顧慮,這說明她并不愛孩子,只是為了得到財產才要孩子。
總督夫人和女仆格魯雪這兩個人物形象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總督夫人在危難之際為多帶走幾件衣物,竟拋下親身兒子;然而當公爵復辟后,為獲得遺產,她又不顧一切地要從別人手里奪回孩子。有錢就是親骨肉,無錢母子不相認。這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了剝削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純金錢關系。而格魯雪這個下層婦女卻是那樣仁慈寬厚,明理豁達。她明白雖然總督是那樣地兇殘,然而不懂事的嬰兒是無辜的,因此負起了解救和養育孩子的擔子。她為此受苦受累受辱而始終不渝,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崇高的人道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不過,她并非基督徒般地去為“上帝”而獻身,她要保衛自己的勞動成果,堅持孩子應歸自己所有。《高加索灰闌記》是借用我國元代雜劇《包侍制智賺灰闌記》并溶進作者自己的思想而成。此劇打破了歐洲傳統戲劇的分幕分場的手法,而是采用分段式,按照劇情而將全劇分為既可獨立又前后連貫的場景。劇情的展開主要為敘述式而非體現式,所以作者在劇中加進了歌唱、字幕和畫外音等藝術手段,把觀眾變成評判者而不是僅僅從劇中獲得藝術享受,從而增強了戲劇的藝術感染力和擴大了戲劇的表現范圍。
上一篇:《風暴眼》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高老頭》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