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姆勒先生的行星》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小說家貝婁(1915— )的長篇小說。小說以60年代動蕩的紐約社會為背景,描寫一位年過七旬的波蘭猶太移民阿圖爾·薩姆勒的三天生活。小說并沒有什么曲折的情節,而是通過描寫主人公三天的生活經歷所激起的對各種往事的回憶,從而揭示這位老猶太知識分子復雜的內心世界,塑造這么一位與眾不同的特別人物。
薩姆勒是1940年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他從死尸堆里爬了出來,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經歷了殘酷和恐怖之后的薩姆勒,用他那只幸存的眼睛,觀察著周圍那個因為精神貧乏而變得混亂不堪、瘋狂至極的“年輕人”世界,用那只被打瞎了但還能區別光亮和黑暗的眼睛審察著自己的內心。他不停地思考著人生的意義,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冷眼旁觀社會的腐化墮落,但他對人類并未喪失信心。薩姆勒的友人拉爾告訴他,盡善盡美的生活只有在月球上才可建立,而他卻仍不甘心放棄他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試圖在自己的行星上找到精神支柱。最終,薩姆勒在為患動脈瘤而死去的外甥格魯納做禱告時,道出了對人道主義的贊美。格魯納是個信奉人道主義的婦科醫生,他靠施行非法的流產手術發跡,但所得的錢財他用來做了些好事。薩姆勒祈求上帝收下格魯納的靈魂,因為格魯納雖然有他的不是之處,但他是真正的人,在完成人的天職方面做得比誰都好。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危機(即薩姆勒所說的“靈魂的貧困”)是本書的主題。小說一開始,薩姆勒就感覺到社會上流行著一種病,而且他本人也染上了一點,那就是:人人似乎都在試圖對周圍的一切作出解釋,而實際上誰也不理解周圍的一切。這就是小說所要揭示的現代美國社會里人們精神生活的狀態。小說中的人物精神空虛,缺乏理想,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不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要干點什么。因此,他們有的在本能的沖動下失去自控,變得喜怒無常,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有的甚至看破紅塵,對周圍的一切持冷漠的態度,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這種嚴重的精神危機所導致的個人心理失調,使整個社會失去了平衡,變成一個混亂不堪的世界。
貝婁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他更擅長在感性形式基礎上表現觀念和意識活動。在《薩姆勒先生的行星》這部作品中,作者集中筆力描寫事件在人物心中引起的感受,而較少注意事件本身的客觀事實。小說情節集中在三天之內,但作者運用意識流手法,把意識活動的不同層次穿插起來,把歷史和現實交織起來,表現了40余年的歷史。某些事件(例如從死尸堆中爬出來并親手殺死德國兵的感覺)在記憶中反復出現,表現了人的意識被某種觀念糾纏的夢魘狀態,這是現代文學常見的手法。
上一篇:《草葉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董貝父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