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好衣吃好食》原文與賞析
罽賓三藏比丘,行阿蘭若法。至一王寺。寺設大會。守門人見其衣服粗敝,遮門不前?!缡菙禂?,以衣服敝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來;門家見之,聽前不禁。既至會坐,得種種好食,先以與衣。眾人問言: “何以爾也?”答言: “我比數來,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種種好食。實是衣故得之,故以與衣。”
此篇選自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
龍樹,約三世紀人,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據傳他出生在南印度毗達婆國,屬婆羅門種姓。幼年曾學 “五明”,其后皈依佛教,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后周游諸國,更求他經。謂與 “外道”辯論,皆獲勝利。傳說他曾入海受“大龍菩薩”贈“方等深奧經典,無上妙法”。所以當南天竺信奉婆羅門教,攻擊佛法時,他就前往教化,使其放棄婆羅門教的信仰,皈依佛門。在此之后,他大力傳教,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風靡全印度。他的著作很多,有 “千部論主”之稱。
鳩摩羅什,是一位有印度血統而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的智慧卓越的大師,是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之一。他在后秦弘始三年(401)來到長安,開始了他的翻譯事業。他的豐富的學識和持久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佛教在中國的廣為弘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的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于對由龍樹創立的中觀系統典籍的介紹。由于他的努力,這一系的經論著作,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維摩經》、《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金剛經》,以及《大智度論》等,都傳到了中國。
《大智度論》實際是解釋《大品般若經》的論書。此書的最大特點是引經很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于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是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本篇通過敘述一位單身苦修的三藏比丘如何設“方便”,借好衣,才得以參加寺廟所設大會,諷刺了“守門人”——世間凡夫俗子那種以衣待人,自外表取人的勢利、愚蠢。
文中“大會”,指大法會,是佛教為說法、供佛、施僧等而舉行的莊嚴、隆重的儀式、集會。一個單身苦修“阿蘭若法”的三藏比丘——通曉經、律、論所有佛典的人,卻因衣破而不得入會,且多次如此。待主人公用了巧計,向別人借了一件像樣的衣服,就暢通無阻了,而且得“種種好食”。這實在是與佛門有違的怪現象。故主人公得出的結論是:好衣吃好食。他的所做所為是:與衣吃食。在一種質樸的敘述中包含了濃厚的諷刺意味。
本文屬《大智度論》中的所引經的部分,這是一個流傳于古印度佛教盛行時的故事。它在藝術上的特色,突出的一點是:通過平實、質樸的敘述,表達了作者深深的諷刺。而這種諷刺又是層層展現,步步深入的。試看,開頭對主人公的簡介“三藏比丘”、“行阿蘭若法”,絕非一般的行文,這是為以下諷刺的目的而服務的。主人公因衣破“數數”不得入“王寺”參加大會,就已定下了諷刺的基本格調。待“作方便”,“借好衣”。得長驅直入,且得種種好食,所要表示的更深的諷刺意味已經出來。而最后主人公的言與行,則徹底表現出了作者的意圖。
本篇是流傳于民間的佛教故事,作者所要諷刺的對象在“佛門”中,雖然只有一個“守門人”出場,但那些愚昧、勢利的佛門敗類都已包融在內了。而這種內容的故事在中國,無論是在信徒,還是一般的民眾中都會有相當的影響。因為類似的社會現象是共同的。以衣取人、以貌取人,只看外表,不求本質,一直是中國民間文學中所經常表現的內容。
類似這樣具有獨立性的故事,在佛教文學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它概括的某些社會現象,除佛教的宗教教義之外,還有著一定客觀現實內容,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了古印度社會及中國歷代社會現實的側面,所以這樣的作品就可以做為藝術欣賞對象被人們所接受。再加上它本身藝術上的價值,也就使它有了較強的生命力。“好衣吃好食”一篇是一個較典型的例子。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好了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妙善公主元神顯化揭榜救義第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