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就藝術上一種新的理論問題作過一次簡短講演,其中提到,任何一種藝術的最高境界即在它能具有激起人們的高尚熱情與真誠的自我犧牲這種效果。我曾把這樣一種藝術的理想效果拿來和一個寬厚的心靈初戀時候的感情效果作了比較,指出這個寬厚的感情所帶來的真正影響便是強烈的道德感,它產生著一種自我犧牲的愿望。但是那時我還沒有讀過托爾斯泰討論這個問題的那部名著。那部著作反復強調了我在一些講演里曾經盡量闡述過的許多道理;而且直到目前還沒有哪一本書曾引起過這樣一番激戰。所以我認為今天講講這個問題完全是有必要的。作為大學學生,你們應當對當前文藝界的現狀具有相當的了解;而托爾斯泰這本書的出版(這本書起初曾以雜志論文的形式發表)實在是文壇上的一件大事。這書法譯本的標題是“Qu'estcequel'Art?”。
在未講之前,我想提醒你們注意,對于這個理論,決不要因為人們對它作了種種批評便因此對它懷有成見。一個文學研究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他的見解不應由別人去代他形成。這一點我不能不向你們特加說明,希望你們對我自己的看法也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不要認為某個東西便是好的,某個東西便是不好的,只是因為我是這么講的,而是要通過不雜成見的閱讀與思考去進行一番獨立的探索,看看我說的到底對與不對。在托爾斯泰這個問題上,批評是那樣地來勢兇猛,而且在某些方面又是那樣地有根有據,因此連我也猶豫了起來,懷疑這本書值不值得去買。但是我很快就又想到,一本能使世界上這么多人在一個藝術問題上大發脾氣的書一定會是一本氣魄很大的書。的確,如果一個人只是因為發了什么意見就引起了千萬人去罵他,這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兆頭,它說明這個人還是有點價值的。書讀了以后,我覺得我的那些想法是完全對的。它的確是一本非常偉大的書,但同時你思想上也得有準備,書里面又充滿著種種令人吃驚的錯誤,意想不到的謬誤判斷,這些也確實應該遭受嚴厲批評。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在某些方面固然很強,但在另一些方面卻也很弱。羅斯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對希臘藝術并不真正理解,而且在許多方面很像托爾斯泰,喜好詆毀他不懂的東西,不只是希臘藝術,還有日本藝術。他在希臘藝術上發表過的一條見解很可以證明他認識上的局限性。他曾說梅迪奇的維納斯是一座非常平淡乏趣的雕刻。托爾斯泰所說的就常常更怪了;他對莎士比亞、對但丁以及對許多人都不喜歡,而這些人的名聲乃是多少世紀以來早已肯定了的。他整批整批地否定許多文學派別、美術派別與音樂派別。如果有人把他說過的錯話一條條從他的原著里都摘出來,單獨印在一頁紙上(這事已經有些評論家做了),那么讀了這頁東西以后,你一定會以為托爾斯泰已經突然精神失常了。但是我們卻不必去計較這些細小缺點。有些巨人是不能根據他們的缺點來加以評價的,而只能根據他們的才力來作評價,而且盡管有這許許多多毛病,這本書卻可以幫助人用一種新的和寬厚的眼光來看事物。況且,這本書也是非常誠懇的和無私的——它的作者甚至把他自己的作品,他青年時代所寫的許多精彩東西,也都一概加以否定;這些書曾為他在現代小說家中贏得極高的席位的。但是他現在卻對我們說,這些都不是藝術作品。
對于上面所說的這些,這里有一點需要加以修飾一下。托爾斯泰并不否認他所排斥的許多藝術在狹義上講也還是一種藝術;他的意思是說它們不是好的藝術,不是最好的藝術,因此也就不應受到贊美。這點交代清楚以后,下面我們就好來解釋他的學說了。
他所堅持的第一個立場大致是這樣:相當一部分號稱偉大的藝術作品,除了受過教育的人們以外,往往沒人能懂。你的教育和素養必須達到相當的程度,才談得上去理解許多東西的妙處,比如一件希臘的珍寶或雕刻,一篇繁復的樂章或一首卓越的現代詩歌。你一定要經過相當的訓練才能懂得現代社會認為是美的那些東西美在什么地方。從人群中找上個農民來,把一張名畫拿給他,把一首好詩念給他聽,或者讓他欣賞一篇復雜的大部頭的樂曲,然后問問他,他對這些東西有什么看法。這時他就會老實不客氣地告訴你說,他更喜歡的是他村里教堂中的圖畫,賣唱人所唱的歌曲和跳舞音樂。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
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主要部分,人群中的絕大多數,卻又是沒有文化的,不富裕的,不風雅的;是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而不是女士和先生們組成的。有教養的階層總是一小部分;一個民族中的多數仍是勞動的人。但是依照對藝術的一般理解與做法,藝術卻成了只有受過高深教育和富裕的人才能理解和欣賞的事物了。這樣一來,藝術豈不成了一種人類當中至少十分之九的人都和它毫無關系的東西了!
而且,強調一般群眾是低劣的這種話又有什么意義呢?難道他們就真是低劣動物,對最高尚最美好的感情都沒有知覺嗎?那么藝術家們所大談特談的最高尚最美好的感情又是些什么呢?難道不是指的忠誠、愛情、義務、順從、忍耐、勇敢——總之一切構成一個民族的種種長處和美德的那些品質嗎?農民沒有忠,沒有愛,沒有勇氣、耐心和愛國思想嗎?事實上,難道不正是農民才更甘愿為他的國王和國家奮不顧身,為旁人犧牲自己,在危急關頭做出壯烈舉動,在和平時候不顧自己來成全別人,在一切情況下服從命令?難道不正是農民才最懂得愛?最好的丈夫,最好的父親究竟都是哪些人呢?在一切多少足為教會增光的人們當中,最虔誠的信徒們又是些誰呢?老實說吧,也老實承認吧,農民在道德上是比一般高貴與富裕的人士要強些的。所謂的人類善良在哪里可以看到呢?各種道德的通俗范例到哪里去找呢?是到城里的富人中間去找呢,還是到村民中間,到那些不懂什么是藝術的人們中間去找呢?答案只有一個,而且也就是羅斯金很久以前已經作出過的那個。整個來說,窮人是最好的人。如果你想要尋找神圣——作為人類善良解釋的神圣,那你就必須到窮人中間去尋找。感情生活里面的一切高尚的東西都在那里。其中少數人的邪惡勾當和愚昧行為并不能說明什么;人民中的大多數都是好的。
好了,多數人們都是好的,可就是與藝術無關。那么試問藝術又是什么呢?藝術乃是憑借文字、音樂、色彩與形式以傳達感情的一種力量;乃是通過人們的感覺去接受真與美的一種手段。但是一般人卻無法理解藝術!如若這樣,那豈不是說一般人對真與美都沒有感覺了嗎?可是前面我們不是已經承認人類的高尚情操都屬于他們?因此如果說多數人們本來就具有各種高尚情操,而我們所謂的藝術卻又打動不了他的思想與感情,試問毛病在哪里呢?毛病肯定在那藝術,而不在人。
這就又引起了一個問題——歷來我們所說的種種偉大藝術是否能真的訴諸人類的高尚感情?這里托爾斯泰毫無畏懼地作了回答,當然不能。如果真能這樣,那么人們也就會受到感動了。但是人們并沒有受到感動;人們并不理解它們;人們并不喜歡它們。這便是這些藝術并不曾訴諸人們高尚感情的絕好證明。那么這些藝術又能訴諸什么呢?在這點上,托爾斯泰的文章實在是鞭辟入里之至,令人無可反駁,雖然其中個別錯誤不免使整個論點受到削弱。我們一向所謂的藝術作品,據他的說法,只能訴諸人的肉感與情欲;而一般農民卻是純潔的。他們不喜愛裸體畫或者別的這類雕刻;另外一切帶有誨淫性質的詩歌小說他們也都一律不愛。肉感主義乃是最靡弱和站不住腳的;真正的強者決不去追求這類東西——他的立身行事都與這種反常的做法無緣;如果打個比方,他正像有些動物那樣,天生不喜淫亂。我們知道,多數動物正是這種情形。但是西方的藝術,不論希臘的也好,意大利的與法蘭西的也好,卻多少世紀以來一向太欠純潔,對其鑒賞者只知作性的挑撥。自然其中不乏例外,但是我們在檢閱藝術的意義時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考慮,我想在這點上托爾斯泰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任何人也反駁不了。
其次,我們就以文學為例來談談。現在的情形是,農民看不懂我們的精致文學;這些對他們完全不起作用。而他們那里卻有著他們自己一套簡單的文學,但卻非常優美——例如種種教人為善的動人詩歌與故事,等等,另外就連我們最高明的批評家也無不承認,任何一位詩家都不愁從那些頗遭輕視的農民文學里面汲取到最美好最真純的靈感。我們決不能認為農民接受不了文學里的感情——正相反,他們完全能提供這些,甚至傳授這些;以英國而論,他們自從華爾特·司各特以來,甚至更在這以前,便已對每個英國詩人作過傳授。蘇格蘭歌手中最偉大的人物便是一位貧苦農民。所以我們必須承認,農民對文學感情的高級形式絕非陌生。但是我們的精致的文學,我們有教養人士的文學,卻完全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那毛病一定出在藝術本身,而與農民無關。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我們高級文學作品所自謂能表達與傳授的崇高感情其性質究竟是如何。
這里托爾斯泰的鋒芒也是銳不可當的。我們許多偉大的劇作處處離不開犯罪、兇殺、淫欲、通奸、陰謀、叛逆,總之,人性當中一切令人發指的東西。我們的小說,就其絕大部分而言,在所描寫的社會生活里面,旨在挑撥情欲的地方也很明顯。我們的詩歌則千百年以來關于性愛乃至更加莫名其妙的情欲的描寫也在那里面占了絕大篇幅。這里我只是將托爾斯泰的看法作一概括;另外,使你吃驚的是,他竟將那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置于他的批判之列,而且盡管這樣,在我看來,也還不失為正確。他接著又說:“你的作品永遠也不能為那廣大的誠實人們所接受。你永遠也不能靠那些誨淫誨盜、放侈邪僻的故事去打動他們的心。他們心地善良,是不會到那些東西里去尋找樂趣的。”
至于他對現代音樂以及其他藝術部門的譴責,我這里就不多提了,因為以上所舉例證已足夠說明這些。他的結論便是:“如果藝術乃是表現與傳達感情的手段,那么最高尚的藝術也就應當是表現與傳達最高尚感情的手段,但是最高尚的感情卻應當是能為一切人所感受到的;因此真正的藝術便應當能訴諸全體人類,而不僅限于某一階級。現代藝術所以不是偉大藝術,甚至僅是壞的藝術,那證據便是,一般人們不理解它。”
(高健 譯)
注釋:
法語,意為“藝術是什么”。
貧苦農民:指羅伯特·彭斯。
【賞析】
小泉八云寫這篇隨筆,旨在介紹托爾斯泰的《藝術論》。這本書洋洋灑灑15萬字,是托翁對藝術看法的全面闡述,表達了他與眾不同的藝術標準。小泉八云基于閱讀此書的體驗和認識,精確地概括了托爾斯泰的藝術理論,使讀者對這本書乃至對托爾斯泰的了解都加深了一步。
在介紹托爾斯泰基本的藝術理論之前,首先以自己的感受為例,提醒讀者在閱讀前所應持有的態度。托爾斯泰這本書,受到了許多人毫不留情的批評,但小泉八云敏銳地認識到,能夠引起這樣爭議的書必定有它的獨到之處,最起碼不會是平庸的,后來的閱讀證明了他的這一想法。實際上這對文學研究者甚至愛好者來說是一個很需要注意的問題,即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審美判斷力,“他的見解不應由別人去代他形成”,這正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問題。金子往往掩埋在沙子之中,文學中的美與真也往往隱藏在瑕疵和謬誤之下,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鑒別是不會輕易被發掘出來的。如果養成了人云亦云的習慣,把別人的觀點當作自己的理解,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很容易在閱讀中與美和真失之交臂,失去了閱讀的意義。長此以往,既難以獲得真知灼見,更容易思想僵化,在研究中舉步維艱。小泉八云對于《藝術論》的閱讀態度給人以很好的啟示。文學研究者乃至普通讀者應該學會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要通過不雜成見的閱讀與思考去進行一番獨立的思索”,這是學習和研究取得進步的前提。對于沒有接觸和了解的事物,決不能根據別人的議論妄下判斷。《藝術論》這本書受到那么多的指責并非完全沒有道理,對于這本書中存在的錯誤,小泉八云在這篇文章中作了明確的闡述。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托爾斯泰的《藝術論》中“充滿著種種令人吃驚的錯誤,意想不到的謬誤判斷”。但瑕不掩瑜,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啟示和思考,足以挽回其錯誤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小泉八云對這本書的評價可謂褒貶分明而不失公允。這也是在閱讀態度正確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的恰當認識。小泉的這篇隨筆,即使對于那些并不想了解《藝術論》這本書的讀者,也提供了一種閱讀的范例,讓人學習到如何在魚龍混雜的書本知識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然而,這篇漫談式的隨筆在文學評論上又是如此地精確,小泉八云在介紹托爾斯泰的藝術立場這么一個復雜的問題上深入淺出,層層推進,化繁為簡,將其解說得簡單明白,把《藝術論》這本書的輪廓和精髓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也增加了文學知識。在《藝術論》中,托爾斯泰大抵談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信仰的喪失導致藝術價值指向的混亂;第二,現代派藝術作品難懂,過于形式化,拒絕了更多的普通讀者,因而是小圈子的藝術;第三,未來的、真正的藝術,是全體民眾都能理解的藝術,它傳達了作家的情感,體現了高尚的宗教精神,是“傳達出把人們導向兄弟般團結的情感的作品”。他對現代派的藝術,尤其是法國的象征主義詩歌表達了反感和厭惡。托爾斯泰對藝術的標準不是美,而是以善為歸依。托爾斯泰否定“藝術的目的在于美”的說法,對于西方美學家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藝術的目的就在創造美”,并且在給藝術下定義時都一定要把美的概念拖進來的主張,托爾斯泰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托爾斯泰強調指出,現代優秀的藝術,“應當不是某一群人的藝術,不單單是某一階層的藝術,不單是某一民族的藝術,不單是某一宗教崇拜的藝術……它所傳達的是所有的人都能體會的感情”。因而他認為,“基督教的藝術即現代藝術,應當是普遍的”。顯然,托爾斯泰強調藝術的普遍性,是要使藝術具有全人類的性質。他希圖通過倡導藝術的普遍性,貫徹其博愛主義,實現人類大同的人道主義思想。因此,他反對把藝術變為少數人“享樂的工具”。藝術必須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在介紹這么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觀點時,小泉八云用自己的邏輯重新解釋了托爾斯泰的看法,使問題易于理解而又能一下子把握住問題的實質。這個世界上懷有著最美好、最高尚感情的人是廣大的普通群眾,而現有的藝術往往不能為他們所理解,那么這些藝術就不能反映人類最美好、最高尚的感情,這樣的藝術便不是好的藝術,好的藝術應該能夠被全人類所接受,“真正的藝術便應當能訴諸全體人類,而不僅限于某一階級”。通過這樣淺顯的歸納,小泉八云把托爾斯泰藝術觀點的精神實質抓住并向讀者娓娓道來,把這么一部反映托翁基本思想的著作介紹給了普通的讀者。
(徐杏杏)
上一篇:日本人的微笑·小泉八云
下一篇:伊凡·屠格涅夫·梅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