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女郎》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9 彩色片 145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瑞典AB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彼得·托多洛夫斯基 編劇:弗拉基米爾·庫寧 攝影:瓦列里·舒瓦洛夫 主要演員:葉蓮娜·雅柯夫列娃(飾塔尼亞)托馬斯·拉烏斯奇奧拉(飾愛德華) 安娜斯塔西亞·涅莫列亞耶娃(飾麗雅莉卡) 拉麗莎·瑪列瓦納婭(飾塔尼亞的母親)
本片獲1989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簡介】
列寧格勒夏季。白夜。塔尼亞走出一家高級飯店,看見民警局的中尉已經在門口恭候她了。這對于她實在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塔尼亞是個稱職的護士,而她的兼職工作則是專接外國客的高級妓女,說得好聽些,叫“國際女郎”。在蘇聯各大城市里,像她這樣的人為數不少,而民警局對此卻也無可奈何。在蘇聯這樣一個不承認存在此種社會現象的國家里,還沒有一個法律適用于她們。所以民警局能做的事充其量也只是罰款、教育。
在民警辦公室里,中尉正在對塔尼亞進行例行公事的詢問。塔尼亞對他的問話卻所問非所答。她全身心地沉浸在回憶中。今天凌晨,她和瑞典人愛德華做愛后,那個瑞典工程師非常鄭重地對她說:“我要和你結婚。”
她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正是這句話。對于塔尼亞來說,這是最好的歸宿。
“我的新生活就要開始了。”剛剛走出民警局的塔尼亞這樣想。她的全身似乎都洋溢著快樂和欣慰。
“媽,我要結婚了,去瑞典……”當塔尼亞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時,這位年邁的中學教師驚叫起來,接著就用充滿憂慮和恐懼的目光久久地盯著塔尼亞。塔尼亞的母親是個傳統的普通知識分子,很難接受女兒嫁給外國人這樣的事實。如果不是老太太過去的學生麗雅莉卡在早餐時來找塔尼亞,母女間關于女兒出嫁的爭論就無法收場了。麗雅莉卡才18歲,非常漂亮,可惜沒考上大學。塔尼亞給她在醫院找了個工作,但她卻非常羨慕塔尼亞的“第二職業”。當然,塔尼亞的母親對這些全然不知。
塔尼亞開始為辦理復雜的涉外結婚手續奔忙,當然會有許多麻煩在等著她,因為涉外婚姻在蘇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蘇聯政策規定,蘇聯青年出國定居必須經父母同意,并聲明對他無經濟要求。塔尼亞的酒鬼父親多年以前就拋棄了她們母女倆。但他非要塔尼亞拿出3000盧布才肯簽字同意她出國。為了籌措這3000盧布,塔尼亞只得再次“兼職”。盡管同愛德華相愛后她已決心不再干這種事,但此刻她卻無可奈何。當她被她從前認識的一個日本闊佬抱在懷里時,她對自己感到非常厭惡。
終于,她辦齊了所有的出國手續。
塔尼亞外嫁了。母親和朋友們為她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告別宴會,然而宴會的氣氛并不歡快。塔尼亞默默地凝視著窗外,那籠罩在月光下的造型難看的樓房、狹窄的結了冰的通道、簡陋的住宅區,這一切對她來說,似乎都變得親切了。這里畢竟是她的家,她的祖國。曾經有一次,當她和一位忠于職守的民警上尉聊天時,她諷刺對方說:“咱們倆到底誰更富于悲劇性呢?是你,還是我?”現在,大概她自己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塔尼亞把麗雅莉卡叫到身邊,囑咐她好好照顧她的母親。麗雅莉卡答應著說:“我也想去那邊。”
塔尼亞開始了僑居生活。她每天收拾寓所,去超級市場買東西,給愛德華打電話。盡管瑞典的生活方式與蘇聯不盡相同,塔尼亞還是逐漸習慣了。她只是抑制不住對母親的思念。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邂逅了一個蘇聯卡車司機,他常在列寧格勒和斯德哥爾摩之間跑運輸。塔尼亞請他吃飯,還買了一大堆東西送給他,當然也托他給母親和麗雅莉卡帶些禮物。他們分手時,她忽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傷感。
“告訴他們,我這里一切都非常、非常、非常好……”塔尼亞再也忍不住了,終于放聲痛哭起來。
不久,愛德華于一個星期天在家宴請賓客。糟糕的是,幾乎所有在座的男人都是塔尼亞在列寧格勒從事兼職工作時認識的,其中有一人在餐桌上死死地盯著她。塔尼亞記得當初正是此人把她介紹給愛德華的。聚餐時塔尼亞不小心弄臟了衣服,當她上樓換衣服時,這人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并試圖強迫她重溫舊夢。塔尼亞不肯就范,他便惡狠狠地罵道:“你該感激我,是我把你讓給愛德華的。別忘了你過去是干什么的,臭婊子!”
塔尼亞把一個酒瓶重重地砸在他頭上,并用獵槍對著他警告說:“聽著,是你感覺不適, 自己摔倒的。”
餐桌旁,愛德華疑慮地望著她,塔尼亞暗自希望他沒有發現什么。
塔尼亞曾是“國際女郎”的流言在愛德華供職的公司傳開了,他因此而喪失了提升的機會。來自蘇聯的消息也不妙:塔尼亞的女伴們因倒賣外匯被捕,事件涉及塔尼亞在國內的活動。那個為塔尼亞傳遞祖國消息的卡車司機再也不到斯德哥爾摩來了。愛德華和塔尼亞的情緒都很糟糕。一天,為了一點小事,他們終于大吵起來……過后又言歸于好,因為愛德華畢竟很愛她。
塔尼亞接到母親病重的電報,決定馬上趕回列寧格勒。為了不耽誤飛機,她把車在高速公路上開得飛快。雨天的路面不斷打滑。她突然發現前方有一輛車迎面駛來。剎車時,她聽到了金屬的撞擊聲……就在同一時刻,塔尼亞的母親因不能接受女兒曾是“國際女郎”這個事實,忍受不了侮辱,打開煤氣自殺了。
在列寧格勒某一高級飯店里,麗雅莉卡正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同外國人調情。她的裝扮奢華昂貴。她那艷麗無比的臉上掛著非常職業化的微笑……
【鑒賞】
《國際女郎》是當今蘇聯電影涉及過去被絕對禁止、現在又變得時髦的題材的第一部作品。它直率地講述了那些在蘇聯各大城市的高級飯店里出賣自己的肉體、為外國人提供特殊服務的青年婦女們的故事。
賣淫這個題材,對于俄羅斯文學藝術來說,始終具有深刻的道德審美方面的意義。俄羅斯偉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托爾斯泰都曾經滿懷同情和憐憫地記述過那些不幸的姑娘們的悲慘故事。她們或是為貧困的生活所迫,或是為了搭救親人,或是受到上層社會的男人的欺騙,身不由己地走到這一步。
然而在影片《國際女郎》中,一切都是另一回事。因為時代變了,情況當然會發生變化。女主人公塔尼亞和她的女友們充滿自信地來到豪華旅店。她們年輕、漂亮,有魅力。她們自信本身的價值遠比她們平時所從事的平凡工作所獲的微薄工資要多得多。她們厭煩了一戈比一戈比地數錢,她們不想再吃廉價的通心粉和肉餅,她們向往時髦昂貴的舶來品。對于她們來說,出嫁沒有前途——丈夫喝得酩酊大醉,婆婆成天嘮叨沒完,孩子不斷生病,永無完結的商品短缺,排隊,交通緊張。如此“多姿多彩”的生活 ,日復一日地為一條口號所“鼓舞”:“感謝上帝,又過了一天。”而這一天是以在未及關閉的電視機前沉沉入睡結束的。這就是順從、忍耐的普通蘇聯婦女的日常生活。對這樣的生活,“國際女郎”們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于是她們反抗。她們厚顏無恥又迷人地嘲笑那些與她們打交道的民警,她們相信自己有權從事這樣的職業,相信自己的正確。……影片編導在銀幕上生動地再現了當代蘇聯社會里一個最為奇特的婦女群體。然而編導并沒有簡單地丑化、否定她們。實際上,作為“國際女郎”典型代表的女主人公塔尼亞,其個性也是十分復雜的。一方面,她不甘淡泊,羨慕西方人奢華的物質生活,為此不惜向外國人出賣肉體,從不曾想到有辱國格。但另一方面,她還是很懂得做人要有人格,雖然她的“兼職工作”能掙大錢,掙洋錢,但她對報酬菲薄的本職工作卻絲毫不曾懈怠。晚上她侍候“老外”還有些逢場作戲,白天她侍候病人卻是盡心盡責。當她辦理移民手續時,單位領導對她稱贊備至,最后才勉強同意放她走。一旦她決定嫁給愛德華后,雖然她并不是真心深愛他,但她也能潔身自好,堅決回絕了其他嫖客,最后只是為了換取酒鬼父親簽名所索要的3000盧布才迫不得已再次賣身,當那個日本富商任她開價時,她只要3000盧布,多一戈比也不取。她與愛德華成婚后,恪守婦道,不允許他人仍把她視為娼妓,盡管在性開放的瑞典,婚外情早已成為夫妻關系的“正常”補充。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塔尼亞外嫁后的心理演變及編導對女主人公悲劇性結局的處理。塔尼亞雖然很快就適應了異國舒適恬靜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她的心靈卻日益感到空虛迷茫。她越來越思念母親,思念生她養她的故國(在這里母親和祖國是渾然一體的,編導常以母親隱喻祖國)。影片中塔尼亞對那位蘇聯貨車司機的復雜感情就體現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天涯女對故土的眷戀,這種對同胞的愛實際上也是對祖國的愛。塔尼亞后來與愛德華爭吵也是這股莫可名狀的鄉愁使然,她時而惶惶然若有所失,時而又處處感到愛德華別扭,終于引致和愛德華的正面沖突。她自己也許并沒有意識到,然而左右她思想行動的正是這種深隱的鄉戀。塔尼亞畢竟是有劣跡、曾使祖國蒙羞的女人,她走的路不可取,應當使觀者足戒,為此編導用心良苦地安排她在心急如焚地奔回祖國、奔向母親身邊的途中發生嚴重的車禍(影片對此表現得比較含蓄:畫面上透過雨簾突然閃現出迎面急馳而來的汽車的耀眼燈光,緊接著便是猛烈的撞車聲……從撞車的猛烈程度我們不難想見女主人公非死即殘)。這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對祖國母親至死不渝的、深沉的愛,也體現了一種“道德補償”的劇作原則。塔尼亞遭遇不幸,但她的仰慕者麗雅莉卡又走上了她的老路,因為這畢竟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必然會產生的客觀社會現象。
塔尼亞夢思魂縈地想移居國外,一旦夢幻成真,她卻害了揮之不去、日見疴沉的思鄉病,這正應了一句老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塔尼亞的悲劇對麗雅莉卡們來說不啻是一則“警世通言”,編導者苦心孤詣創作這部作品,其意義正在于此。本片的創作者們敢于正視社會現實,但又不訴諸簡單生硬的道德說教,而是以生動可信的藝術形象進行善意的勸誡,這或許是影片深受蘇聯觀眾歡迎的原因之一。本片雖然觸及的是賣淫題材,然而整部影片的格調并不低下,幾乎沒有出現過什么不干凈的鏡頭。應該說,這是一部嚴肅的、提出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
早在妓女問題在蘇聯社會公開之前,原小說作者、本片編劇庫寧就把賺取外匯的賣淫現象作為社會問題加以關注,長期研究了作品中所描寫的環境,力圖理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動機和根源。影片的創作者們生動、準確地描繪出“國際女郎”、嫖客和圍繞著他們的“倒爺”、出租汽車司機、國旅飯店守門人、工作人員以及民警們的行為舉止、生活方式和道德面貌。因此可以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社會心理學研究作品。
具有多年攝影和導演經驗的托多洛夫斯基在《國際女郎》里遵循他一貫的立場:塑造善良的人們。他沒有譴責這些“國際女郎”,而是對她們滿懷憐憫。他認為,這些“國際女郎”事實上的存在是一種證明,證明蘇聯社會生活,包括經濟生活與道德生活,都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不正常的狀態。因此,在拍攝過程中,導演沒有對原作做過多的改動,對原作的精神實質和基本情節都忠實地加以再現。他把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事件處理成一連串樣式各異的戲劇性場面。例如表現許多國際女郎的場面接近怪誕風格,同時又對人物性格進行突出的刻畫;對塔尼亞母親的戲則給以傳統的心理學派處理;塔尼亞父親的出場則帶有許多自然主義的細節。影片對女主人公和其他人物進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分析也很成功。
女演員雅柯夫列娃因在《國際女郎》中扮演塔尼亞一角而成為蘇聯銀幕的一顆新星。她專業技巧嫻熟,表演細膩,富于感情。在表現女主人公賣淫生活的同時,雅柯夫列娃滿含同情地表現了她作為護士關心病人、作為女兒孝順母親的另一面,成功地把塔尼亞心地善良又仰慕虛榮的復雜性格活脫脫地再現在銀幕上。
上一篇:《回民支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在撒旦的陽光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