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寄出的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0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編劇:瓦列里·奧西波夫 葛里高里·柯爾圖諾夫 維克托爾·羅佐夫 (根據瓦列里·奧西波夫同名短篇小說改編) 攝影:謝爾蓋·烏魯謝夫斯基 主要演員:英諾凱恩蒂·斯莫克圖諾夫斯基(飾薩比寧) 塔蒂揚娜·薩莫依洛娃(飾丹妮婭) 瓦西里·李凡諾夫(飾安德烈) 葉夫蓋尼·烏爾班斯基 (飾謝爾蓋)
【劇情簡介】
在西伯利亞的雅庫梯原始森林里,一支由四人組成的地質勘探小分隊在尋找金剛石礦床。隊長薩比寧是個野外工作經驗豐富、熱愛自己的事業的中年人;男隊員安德烈和女隊員丹妮婭是兩名年輕的地質學家;勘探小分隊的向導謝爾蓋沉默寡言,是個熟知原始森林地理環境的單身漢。薩比寧的家在列寧格勒,每一次,他外出勘探,和妻子薇拉別離,都使他依依難舍,但似乎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經常吸引著他一次又一次地離開了家……
這次到雅庫梯森林地區來勘探,一上飛機,他就開始給薇拉寫信,可到了目的地,由于西伯利亞的河水瘋狂般地泛濫,使他沒來得及把信交給返回的飛機帶走。于是他決定讓這封未寄出的信成為一封持續不斷的長信。這以后,每當休息的時候,他就坐在篝火旁把他們四個人在原始森林的流浪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都寫給他心愛的妻子。
他們住在帳篷里,開始了艱苦地挖掘堅硬的凍土和巖石的工作。安德烈和丹妮婭對于發現金剛石的理想滿懷信心,謝爾蓋卻給他們潑冷水,他說他已第十次陪同地質工作者到這里來尋找金剛石了,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歸,他認為這里根本沒有金剛石。安德烈堅信科學家們的論斷:西伯利亞中部高原的地質構造和南非的地質構造十分相似,南非蘊藏著豐富的金剛石礦,所以,這里也應有金剛石的礦床。
安德烈與丹妮婭彼此默默地相愛著。有一次,安德烈在地上揀到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每一次都想下決心跟你談,可是一想到這個,我就害怕得連話也說不出……我知道,你愛著另一個人……”這是謝爾蓋寫的。當他知道心底的秘密被安德烈發現了,就特別惱火,他們兩人以一起去打獵為名,進行了一次“男人之間的談話”。安德烈說:謝爾蓋暗戀著的那個姑娘正與另一個人相愛著,從道德的觀點來看,謝爾蓋的這種愛是不合適的。謝爾蓋說他根本瞧不起安德烈說的那種書本上的道德,他有的只是感情,這個感情他已經等了一輩子,他不會讓步的。安德烈則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能夠控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感情,謝爾蓋氣憤地朝安德烈的臉上揍了一拳。
一個夏天過去了,可是,辛勤的勞動都是徒然的,什么成績也沒有。連丹妮婭都有點懷疑:也許西伯利亞根本就沒有金剛石。謝爾蓋干脆建議明年到別的地方去找。薩比寧嘴里雖說堅信這里有金剛石,但久久挖掘不出,心里也不免有些泄氣。一天,丹妮婭在淺探井的坑底挖到一塊巖石,她看了一眼,又握緊了手,倚在坑壁上哭泣起來,安德烈問她怎么啦,她把巖石遞給安德烈看,原來,這竟是一塊金剛石。整個勘探小隊沉浸在熱烈的歡慶氣氛中,他們把剩下的一點白蘭地全喝盡了,馬上進行返回的準備工作,首先把金剛石的礦床圖畫好了,這是他們要帶回去的勘探成果。謝爾蓋憂傷地與丹妮婭告別,他說為了這沒有回應的感情,他還是要感謝丹妮婭,等第二天丹妮婭一上飛機,他就再也見不到丹妮婭,與她就算永別了。
誰知薩比寧等正準備離去時,卻遇到了森林大火,他們匆匆忙忙地收拾了帳篷里的東西,趕緊去找他們的小船,因為儀器、礦石標本和食品都在小船里。他們在燃燒的森林里奔跑,到了河邊,發現小船已被沖走。安德烈在河邊跌倒,把腿摔傷了,他蹣跚地走著,一棵橫倒著的、正在燃燒的大樹攔住了他們的去路。丹妮婭說:不能再往前走了,但謝爾蓋勇敢地潛入燃燒著的樹底下的水中,涉水走去,他終于抓住了小船,把船上的部分東西扔給了薩比寧他們。謝爾蓋的周圍都是火,他的衣服也燒著了。突然,一棵燃燒著的大樹倒在他身上,他被火舌吞沒了。薩比寧命令安德烈和丹妮婭迅速離開火區,并讓安德烈發報與基地聯系,報告謝爾蓋犧牲的不幸事件。發報機出了故障,只能聽到基地慶賀他們發現金剛石的聲音,這是他們頭一天向基地匯報的,他們現在的不幸情況基地卻一點聽不見。他們向大河走去,打算到那里坐木筏順流而下。過了幾天,基地總算明白他們的發報機出了故障,只能收不能發,基地通過電臺告訴他們:搜索隊正在尋找他們,每隔六小時會和他們聯系一次。
他們在燒焦的樹林里走著,安德烈腿部受傷,已拄著拐杖了。他們聽到了直升飛機的聲音,高興得追著飛機直喊:“我們在這里!往這兒飛!”樹林里煙霧太大,駕駛員看不見他們,終于飛走了。他們打開發報機,電臺的聲音說已擴大搜尋范圍,派出了航空隊、地面搜尋隊。老天保佑,下起了雨,大火將不再成為威脅。安德烈越來越虛弱,薩比寧與丹妮婭用擔架抬著他。丹妮婭幾次跌倒又爬起來。安德烈懇求他們把自己留下,他們堅決不同意。一天早上薩比寧醒來,發現安德烈的睡袋空著,樹枝上插著一個字條,這是安德烈留下的,他說:一個人死總比三個人死好。他讓他們不要白費力氣找他。
薩比寧和丹妮婭從沼澤地走進了樹林,他們又聽到了飛機的聲音,丹妮婭放了一槍,薩比寧責怪她射完了最后一顆子彈,并生氣地把槍扔了。飛機仍然沒有發現他們,又飛走了。薩比寧病了,丹妮婭悉心地照顧他,他們兩人都感到肩上的任務很重,必須把標有金剛石礦床的地圖帶出去,他們希望能乘坐木筏向人們游去,把地圖帶給人們。
冬天來了,下起了大雪,他們的行程更艱難了,丹妮婭越來越虛弱,一天,她倒臥在雪地上,再也沒有起來,白雪復蓋著她的身軀。現在,只剩下薩比寧一個人了。他躺在木筏上順著大河漂著,他內心的獨白在說:“我的生命不是屬于我的,我應該把地圖帶給人們,我不能死。”木筏漂著,它撞在大冰塊上,停下了,一架直升飛機在木筏的上空盤旋。從飛機的繩梯上下來一個飛行員和一名醫生,醫生用聽診器聽著薩比寧的心臟,他的心跳聲越來越響,他欣慰地睜開了眼睛……
【鑒賞】
本片的幾個主要創作人員都是影片《雁南飛》的主力,如導演卡拉托佐夫;攝影師烏魯謝夫斯基;編劇之一羅佐夫;女演員薩莫依洛娃。整個攝制組也幾乎是《雁南飛》的原班人馬。影片系根據奧西波夫的只有七頁篇幅的短篇小說改編。小說發表于1957年,當時很受歡迎,因為它的情節新奇和不尋常。當時的許多作品中所表現的沖突都很輕松,人物都是玫瑰色的,都能毫不費力地克服各種困難。而《未寄出的信》是一個悲劇,所有的主人公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都犧牲了,而且是在沒有達到目的的情況下犧牲的,這樣的作品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影片對原小說作了幾點更改:小說中的向導謝爾蓋沒有愛上丹妮婭,影片則表現了他對丹妮婭的強烈而無望的單戀;小說中勘探隊的四個人都死了,人們在事后很久,發現隊長薩比寧的尸體后,見到了他寫給妻子的那封長信和金剛石礦床圖,才知道他們所經歷的艱難險阻,但那時這張圖已沒有什么意義了,在那個地區已有幸運的勘探者發現了幾十處金剛石礦床,并已進行大規模的開采。影片給了隊長薩比寧一線生機,讓幸存的他把金剛石礦床圖及時帶給了人們。
在60年代之前,蘇聯的作品主要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斗爭或先進與落后的斗爭,表現人和大自然對立的作品較少,即使有,也是以人戰勝大自然、人定勝天為主題的。這部影片在題材方面是一個新的突破,表現了人和大自然、生命與死亡的抗爭。如果說,《雁南飛》表現了戰爭給個人命運帶來了創傷和不幸,那么,本片要反映的則是:人在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也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并不是經常都能人定勝天。有時候,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是無能為力的,很偶然地就會失去生命,釀成悲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影片在內容上也有新意。當然,也有人給影片扣上 “自然主義”、“悲觀主義”、“形式主義”等帽子。一般來說,一部新穎獨特的作品出現時,總是會有褒有貶的。
蘇聯已故電影藝術家謝爾蓋·格拉西莫夫對本片的評價很高。他在60年代初社會主義國家電影創作會議上說: “我在《未寄出的信》中看到了比《雁南飛》更大的透徹性和藝術上的完整性。創作集體在提出和處理自己的藝術任務的時候,力求達到最大限度的準確性和具體性,我覺得這一點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他認為影片創作者力求營造出真實的環境,保持展開悲劇的全部嚴峻性和紀實性。他同時也指出了影片的不足,認為創作者對主人公的復雜的精神生活的揭示注意得不夠。
應該說,影片在處理大自然和人的沖突時,把人表現得比較蒼白和膚淺,而把大自然描繪得很有威懾力和不溫順。它冷酷、無情,有時甚至是兇狠的,對人充滿了敵意。銀幕上出現的不是經常在電影院里看到的有著笨拙的熊、活潑的松鼠和耀眼的陽光的大森林。影片中的原始森林是嚴峻、不可親的,大石塊也是冷漠無情、毫無生氣的。太陽是陰沉沉的、不和順的,它威嚴地窺視著人們,河流也是洶涌的。沒有一部影片能像本片那樣把不可馴服的大自然的嚴酷、宏偉和令人恐懼的威力表現得如此有力和富有生命,這是導演和攝影師的杰作。
人在大自然的斗爭中,雖然一個個死去了,但在人跡未到的雅庫梯的原始森林地帶,開始有了“人類的生活”,這就是人的勝利。影片開頭,出色地表現了勘探隊的四個人開始在這個地區“安營扎寨”,艱辛地探尋金剛石。導演對勞動的歌頌處理得很壯麗:在歡樂的、越來越增強的音樂節奏中,斧頭砍入了樹干,丁字鎬和鐵釬扎入了地面,一張張汗流滿面的臉倦怠地、幸福地微笑著,攝影師經常用具有象征意義的重疊、三疊鏡頭來表現他們緊張的探尋工作。例如,揮鎬掄錘的畫面中都疊印著篝火的火焰。每逢休息的時候,熊熊的篝火燃燒著;勞動的時候,斧頭和鎬的敲擊聲在樹林里響徹著——地質勘探者們的平凡而偉大的工作正在進行著。盡管周圍是千百年沒有人走過的原始森林,盡管泛濫的河水是那樣的無邊無際,盡管古老的頑石還從來沒有聽到過人的聲音,但在一頂架好的帳篷那難以經受風吹雨打的帆布頂下,已將就著成了人們的棲身之地。原始森林地帶的一塊小小的土地,在一兩天之內,被人占領了、攻克了,變成了可以居住的地方。這里,人的平凡的生活,甚至是不平凡中的平凡的生活正在進行著。這里有人的幻想,但也許,要比通常的稍微浪漫一些;這里也有人的勞動,盡管這種勞動要比一般的繁重得多。這里還有人的困惑和希望,可能也要比通常的強烈一些。這里也有人的愛情和嫉妒,當然,要比一般的更為突出。這里還有久久盼望的勝利。總之,影片的四個主人公曾在這里勞動和生活過,他們曾一度征服過大自然,哪怕是短暫的,但這都是人的勝利。這一大段戲拍攝得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淺探井中的一場戲處理得十分細膩,它在表現心理活動方面非常簡練,也正由于這種真正的簡練,它給人一種嶄新的感覺。這場戲的內容是:對探尋金剛石已感到絕望的丹妮婭突然發現謝爾蓋用一種痛苦而渴求的目光凝視著她。剎那間她心慌意亂,惶恐地把一塊礦石緊捏手中,聊勝于無地問了句:“累嗎?”突然她緊貼在淺探井的壁上哭起來了,這是出于剛剛經受過的震驚,出于久久地積累起來的疲乏,出于長時間的失敗和令人感到喜出望外的、突然到來的難以置信的幸福……在她松開的那只骯臟的手中,有一塊角礫云母橄欖石的形狀不太規范的結晶體——金剛石被找到了。在這場戲里,兩位演員的表演都是非常出色、真切感人的:丹妮婭——薩莫依洛娃的沒有化過妝的、具有一種非電影化的真實感的污穢的臉和只見過森林和戰爭的謝爾蓋——烏爾班斯基的流露出孤獨的憂郁、怨憤和渴望的沉默的目光都具有高度的戲劇性。
謝爾蓋的犧牲表現得很壯烈。他和安德烈、丹妮婭三個人在燃燒的森林里奔跑著,到河邊去找小船。安德烈在河邊跌倒了,謝爾蓋立即扶他起來,還用自己的坎肩為丹妮婭遮住火,這個平日不愛言笑、性格怪僻的人的這兩個舉動使他迸發出了善良的本性,緊接著他不顧身上著火,不斷潛水越過燃燒的大樹,終于抓住了小船,搶救出了船上的部分食品。但一棵倒下來的、熊熊燃燒著的大樹卻奪走了他的生命。這個場面拍得驚心動魄,也是其它影片中罕見的。森林大火表現出了大自然駭人的威懾力。河兩邊的樹木都在燃燒,噴射著火舌的大樹一棵棵地倒了下來,有生命的樹林很快就變成一片燒焦的炭木,煙霧迷漫,致使直升飛機發現不了他們。在這里,攝影師烏魯謝夫斯基的技巧令人贊嘆。
有些細節的處理也很感人。安德烈在作出自我犧牲的前一天,已很虛弱,他躺著,請薩比寧為他摘下近處的一朵小花,他把這朵小花送給了丹妮婭,為她祝賀生日,并用微弱的聲音回憶起了他和丹妮婭在學院里的相識以及他對丹妮婭的鐘情,他是懷著對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的懷念與禮贊離開人世的。第二天一早,當丹妮婭發現他已不在時,就立即去尋找他,丹妮婭在沼澤地里揀到安德烈的一只皮鞋,她先是扔掉了它,向前跑,接著又返回,重新拾起皮鞋,繼續向前跑。這個過程表現出了她內心的思想活動:她第一次拾起皮鞋時,心里升起一絲希望,以為安德烈就在附近,于是扔掉了鞋趕快跑,希望很快能找到他,但后來一想,找到他的希望也許是渺茫的,于是又返回,再次揀起了鞋,因為,這只鞋中還留有安德烈身上的一絲溫暖和氣息,現在,這是丹妮婭能得到的唯一與安德烈有緊密聯系的東西了。她在沼澤地里奔跑著,呼喊著安德烈的名字,責怪他沒有權利離開她,她跪在地上求他回來,說自己愛他。這一對年輕人,本來是默默地相戀著,只是在生離死別時才勇敢地說出“愛”這個字眼。
丹妮婭的死表現得很有層次:那時已是冰雪封凍的嚴寒天氣,丹妮婭日益衰弱,她在密林里吃力地移動著腳步,用手擋著風,她越走越跟不上了。影片好幾次表現薩比寧喊她,停下來等她,終于有一次,薩比寧久等不見她來,于是回去找她,只見雪地上躺著被雪覆蓋著的丹妮婭,薩比寧扒開雪,想溫暖她的手,擦她的臉,扶她起來,但都無濟于事,最后他抱起她喊她,音樂聲、風聲淹沒了薩比寧的話語……丹妮婭已凍僵了,她的頭向后仰,漸漸地一切都裹在霧中了。
小說中,勘探隊的四個人都死了,但影片給幸存的薩比寧留下了一絲希望。最后一場戲中,薩比寧乘著木筏在河里順流而下。昏迷中,他想象河上正在進行建筑工程,他似乎見到了起重機、汽船,他讓建筑工地上的人攔住他,別讓他漂到大海里去,因為他必須把金剛石礦床圖帶給人們。在幻覺中,他還見到了妻子薇拉。這場戲拍得很美,河上的冰凌在日光下閃耀,木筏上掛滿了水晶般的冰塊,這最后一場戲充分地表現出了薩比寧的博大胸懷與精神面貌。
有些景物是用主觀鏡頭來表現的,例如,丹妮婭發現了角礫云母橄欖巖的結晶體,在樹林中飛跑的時候,樹葉間急閃而過的、顫動著的閃光,森林大火對燃燒著的樹木的幻影及燒焦的樹枝在蒼白的天空中的可怕的圖案,這一切,似乎都是通過影片主人公的熱情洋溢的、驚異的惶恐的眼睛看到的。
另外,影片中旋轉飛舞的枝葉和云朵所構成的離奇景象,出色的疊化鏡頭,令人目眩的蒙太奇,傾斜的搖鏡頭,迅速的移動攝影和光線很強的密林全景,這一切,不僅是本片的杰出成就,而且,也是攝影藝術大師烏魯謝夫斯基對俄羅斯及世界電影藝術美學的一大貢獻。
上一篇:《有這樣一個小伙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殺手萊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