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爾列基諾》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8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白俄羅斯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瓦列里·雷巴廖夫 編?。河壤铩ぶx科奇赫 瓦列里·雷巴廖夫(根據尤里·謝科奇赫的舞臺劇《圈套胸圍46號,身高第2》改編) 攝影:菲利克斯·庫恰爾 主要演員:奧列格·福明(飾阿爾列基諾) 斯維特蘭娜·科貝洛娃(飾列娜)
【劇情簡介】
明斯克郊區的一個小鎮上,一幫將成年而未成年的小伙子結成一個稱為“車廂”的團伙。這天,“車廂”的老大阿爾列基諾帶著一幫小兄弟準備乘火車去明斯克。剛一上車阿爾列基諾及其伙伴就同另一團伙的人為搶座位爭斗起來,周圍的乘客面面相覷,誰也不敢說話。明斯克大街上,阿爾列基諾和同伴們東游西逛,最后來到一家大飯店的門前。阿爾列基諾與門衛軟磨硬泡,終于把伙伴帶進了飯店。阿爾列基諾的父親正在餐廳和一女人就餐,父親早已離家而與這女人同居。阿爾列基諾徑直走向父親,在其桌旁坐了一會兒,但對父親的問話根本不予理睬。待他回到同伴桌前吃完飯后,告訴服務員帳由他父親付,說完便揚長而去。
走出飯店大門,阿爾列基諾意外地碰到女友列娜,她同另一幫男孩也剛從餐廳出來。列娜和阿爾列基諾一直很要好,但不久前突然離開他不知去向。他四處尋找都不見其蹤影,今天無意間見到列娜,高興異常,便求列娜同他一起回去。說話間列娜的新男友英吉爾趕到,一把將列娜推進轎車,她急忙把電話號碼告訴了阿爾列基諾。阿爾列基諾打電話給列娜,英吉爾聽出是阿爾列基諾的聲音很不高興,立即斥責列娜不該把電話號碼告訴他,還表示房子是他專為她準備的,錢也是他的,她的一切都是他的,她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他,不準同任何人來往。列娜被迫掛斷電話。
阿爾列基諾失去和列娜的聯系,悶悶不樂,一大早便來到車站小倉庫找傾心于他的倉庫管理員姑娘并同其做愛?!败噹崩隙矫魉箍似髨D找回列娜,不想英吉爾手下的人心狠手辣,把他狠揍一頓,打傷了他的腿,致使其住院。阿爾列基諾到醫院看望好友,被其母親一陣痛罵,還禁止兒子再與他來往。阿爾列基諾一肚子窩火難以排遣,便獨自一人來到明斯克找英吉爾算帳。明斯克一家酒吧里,燈光閃爍,煙霧迷人。在搖滾樂激越的旋律中青年人瘋狂地跳舞,盡情地發泄。阿爾列基諾尋機和英吉爾手下的人打了起來,他自以為本事高強,不想對方人多勢眾,把阿爾列基諾從樓上踢下樓梯,直逼到門外,并聲明不許他再來此地。阿爾列基諾無可奈何地回到了家鄉。
一天,這幫小伙子被一企業領導人趕進禮堂。那里請來的演說家正在給青年人講意識形態問題。阿爾列基諾及其同伙坐在最后面不時地擠眉弄眼,你推我搡,打呵欠,裝鬼臉,最后干脆偷偷溜出禮堂,那位領導也無可奈何。他們一伙來到車站小倉庫,幫管理員姑娘搬運貨物掙點零花錢。那姑娘不時湊近阿爾列基諾打趣他:“又想列娜了吧?我在車站看見過她?!闭f得阿爾列基諾心里很不自在。
這幫孩子又從明斯克歸來。剛下電氣列車,看到一小伙子坐在凳子上看書。他們上前不由分說強行給他剃了頭。接著他們看到一群少年在場上滑滑板,于是又沖上前去搶走他們的滑板,一人一個忘乎所以地滑了起來。天下起了雨,這幫孩子無處可去。他們來到一茨岡人家里。主人招待他們看錄像片。昏暗的屋子里,男主人坦胸露肚躺在地上,小貓在他肚子上翻滾。旁邊的孩子亂抓亂爬。另一茨岡人側靠在門框上,邊吃東西邊嘮叨。阿爾列基諾一伙坐在地上看電視,屏幕上日本女人在瘋狂地扭屁股,又是歌唱又是打嘴巴。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地推搡學樣,做著淫穢動作。
晚上回到空蕩蕩的家里,阿爾列基諾看到母親正和一警察在門外含情脈脈地分手。這就是阿爾列基諾生活的環境。
一天,倉庫那位姑娘告訴阿爾列基諾:她在車站看見了列娜。列娜真的回來了,她忍受不了英吉爾的專橫。列娜靠在車站一所房子的墻邊,當阿爾列基諾找到她時,兩人高興地抱著跳了起來。同伴們像迎貴賓似地把列娜架起來,浩浩蕩蕩地從大街上走過。
靜靜的小鎮街道,阿爾列基諾和列娜沿著河堤漫步。他們走到一座橋頭,阿爾列基諾先下到河邊鉆進昔日幽會的草叢之中,隨后列娜也鉆了進去。正當他們沉浸在愛的甜蜜中時,英吉爾帶著人來了。他讓列娜跟他回去,列娜不從,他們便和阿爾列基諾作交易,用欺騙的手法把阿爾列基諾和列娜分別騙進兩輛轎車。轎車開到遠離村鎮的曠野,在一片空地上,英吉爾的手下將阿爾列基諾手擰在背后,讓他跪在地上。英吉爾在同伙的幫助下,當著阿爾列基諾的面扒掉列娜的衣服,強奸了她,然后揚長而去。
跪在地上的阿爾列基諾徹底崩潰,當列娜在掙扎中呼喊他時,他卻無能為力。被侮辱的列娜默默離他而去,阿爾列基諾呆望著她,不能動彈……
【鑒賞】
本片是在80年代末蘇聯銀幕上涌現的青年題材電影浪潮中問世的。它的出現與蘇聯社會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80年代后半期,隨著蘇聯社會進行的“公開性改革”,電影創作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題材上,電影工作者闖入以前的禁區,敢于表現原先不能表現的問題。銀幕上出現了一批意志消沉、精神頹廢且又冷酷無情的角色,這一特點尤其表現在青年題材的影片之中。自1988年的《小薇拉》開始,隨之浪潮般涌上銀幕的《我叫阿爾列基諾》、《麻醉針》、《誘惑》、《訛詐》、《教唆者》、《搖滾風格中的悲劇》……均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蘇聯社會存在的斗毆、訛詐、吸毒、賣淫等社會問題,也刻畫了蘇聯社會存在的各類青年形象。這一時期蘇聯各種社會問題日趨激化,人們對前途不抱希望,對國家難于信任,悲觀失望,喪失信仰,沒有目標,沒有理想。這便是此類影片及此類主人公出現的根本原因。
80年代末,蘇聯青年人中涌現了各種各樣的自發團伙和幫派:重金屬歌手、嬉皮士、朋克、搖滾樂崇拜者……這些自發組織的出現一方面是青年人對社會的不滿,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社會進行抗議。另一方面,他們之間時常發生沖突、打架斗毆,造成大規模的騷亂,造成社會的不安定。這類在當時表現甚為突出的問題受到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的極大關注。藝術家們也沒有忽略這一現象,波德尼耶克斯就這一問題拍攝了長紀錄片《當青年人輕松嗎?》引起社會的轟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白俄羅斯青年導演雷巴廖夫拍攝了本片。他要把現實中的這類問題再現于銀幕,以引起社會關注。
導演在對影片的闡述中談到:“我們力圖把今天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思考、爭論的東西進行藝術上的加工。”也就是說,要用藝術電影的手法來再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這藝術手法首先體現在劇作方面。應該說明,這一時期青年題材的大多數影片中,作者很少把個人性格的發展,積聚情緒力量和行為動作的意義等作為研究的對象。在這些影片中,作者首先是展示社會現象,用極其異常的環境氛圍建構當代青年生活環境的模式。在本片中,作者同樣不是對單個人的心理感興趣,而是展示社會現象。三角戀愛的關系在劇中不是揭示性格的發展,而是起著產生矛盾,加強戲劇沖突和改變情緒調子的作用。在表現手法上,作者盡可能地接近紀實原則,選擇以尖銳形式表現的社會現象,用紀實的方式進行紀錄。另外,依靠情節的連續性和強調鏡頭內的細節構成一系列聯想,以事件本身的邏輯說明銀幕上發生的事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進行最大可能的藝術概括,集中有含義的細節,以加強鏡頭和事件對觀眾的影響。
影片運用了這一時期在理論上出現的“平行剪輯”這一手法。但是,這個“平行剪輯”不是眾所周知的加強銀幕敘述戲劇性的剪輯手法,而是一種將銀幕上的事件同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對比,以產生一種獨特的聯想。觀眾依靠個人的記憶,把銀幕上的故事情節外推到現實生活之中。比如,當熟悉蘇聯的觀眾看到銀幕上發生的“車廂”小流氓對“重金屬歌手”的迫害時,立即會想到喀山青年的流血事件及莫斯科的團伙青年對他們看不順眼,不合心意的年輕人的迫害。而當看到這幫小伙子強行給一青年剃頭時,便會想起作為該片編劇之一的謝科奇赫發表在一個刊物上的轟動一時的文章中的相應事實。在此,銀幕上的故事情節變成尖銳的社會問題的標志。
影片在情節內容上突出表現社會的丑惡現象。一開始,郊區的一幫孩子結伴去明斯克,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沒有任何出格之處。然而在電氣火車上,當他們和重金屬歌手相遇時,立即給人一種驚慌之感。主人公及其一伙在此極力表現自己的統治權力,仿佛他們是列車的主宰。雙方對立,情勢激化。這場戲已經包含有危險的信號。而作者在此詳細描述發生的事件,目的在于,通過事件展示令人不安的社會現象。從這一層意義上講,事件沖突加劇的每一時刻,同時也標志著危險的程度和對立激化的熱度。在表現社會惡現象的同時,作者采用“刺激”的風格。應該說,這一時期,表現社會問題的影片,大多采用“嚴謹的現實主義”、“刺激的風格”等手法吸引觀眾。本片也采用同樣的手法。片中表現的打架斗毆、搖滾樂、性場面、剃頭、搶滑板,即使是看錄像片,也無不充滿刺激感。
影片的故事情節按照運用事實積累情緒和揭示道德的同等原則建構。事實的聯接是自由的,行為動作是一個接一個,情節內容一個連一個。作者仿佛怕來不及表現自己主人公的所作所為,他們不留時間對事件進行隱喻式的思考。銀幕上的事件達到飽和程度,行為動作則包含激烈的因素。這種飽和和激烈因素是作者對影片事件進行藝術闡釋的自覺意識。而這種敘述方法也正是“刺激”風格的特征。影片正好達到了這一效果。比如“車廂”的伙伴們剛剛給坐在凳子上看書的小青年剃了頭,又立即毫無緣由地去追趕在運動場滑滑板的孩子們。如此,影片逐漸表明主題:沒來由地使用暴力。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主人公、“車廂”的頭頭阿爾列基諾是殘酷與暴力的體現者。作者通過他來展示現存的社會現象,揭示產生這一社會現象的根源。從這一點上講,阿爾列基諾是一個“標志”,是社會災難的符號,是令人不安的社會病的不祥之兆。正因為如此,劇中人是定型的,他沒有發展,也沒有成長。銀幕上表現的他是他的原樣,是客觀存在。然而,盡管銀幕故事只表現他的行為,而沒有刻意說明他怨恨心理及濫用拳頭的來由,但是觀眾在社會生活中不難意識到這一點。同時,情節發展過程中揭示出的社會不平等和生活不公道的幾個側面,也是對他行為動機的說明。下意識的報復是主人公殘酷心理的動機之一。盡管影片沒有明確表示,但觀眾仍能感到。這幫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們意識到生活的不公,為自己所受的委屈進行報復,但在行動中不明白自己的行為動機和后果。阿爾列基諾對生活沒有出路不去抗議,而是要在社會上站住腳,要掌握評判權,但在評判中,在自己的行為動作中分不清殘酷與堅決、暴力與權利。
其次,他們性格的形成表現為成年人的影響。明顯的例子是小伙子們在鄰居茨岡人家里看錄像片的場景。茨岡人的家庭氛圍給人一種令人嫌惡的感覺。電視屏幕上,日本錄像片中裸體女人的尖聲叫喊,瘋狂地扭屁股給孩子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正面的社會教育又有什么結果呢?銀幕上是另一種內容的符號:年輕人早已對之失去信任和興趣的空泛的社會宣傳。被趕進禮堂的小伙子們在沒完沒了的有關意識形態問題的絮叨中溜出禮堂。演說家說的是一回事,現實生活是另一回事。這一社會普遍現象,對研究了解青年人的“沒有來由”的惡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最后一種原因——物質方面的原因,也是第一種原因的根源。片中所有這些孩子都生活在貧困家庭。對同齡人的妒嫉產生憤恨,憤恨又轉化為暴力、殘酷。影片中有一段阿爾列基諾的獨白:“他們生來就注定一切都由爸爸給安排好了……而我們生來就注定被拋在門外。我們只能偷、搶。我一看見他們,就惡心,渾身的骨頭在作響。沒什么,只要我們抱成團,他們就不能戰勝我們。我們是‘車廂’。走著瞧,看他們怎樣翻筋斗吧!”
外號叫英吉爾的小伙子,是阿爾列基諾所反對的那類人的代表。英吉爾在片中是阿爾列基諾的對手。但就性格而言,又和阿爾列基諾是同類人。英吉爾也是殘酷與暴力的體現者。不同的是,他有錢、有私人汽車,還與警察有聯系。他的殘酷與不道德行為根子更深、更可怕。
影片以不斷表現主人公生活的各個側面、描述他的生活細節來說明主人公性格形成的根源。冷漠、無情、沒有精神追求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青年人的新類型。他們不顧一切,對任何人不負責任,把力量顯示和絕對自由作為生活的綱領,由此打架、斗毆、挖苦、傷害他人。挑釁和殘酷是他們性格的主要格調。雖說阿爾列基諾在對女友列娜的愛情中也表現了慷慨和熱情,如同愛情作品中標準的主人公一樣。
雷巴廖夫塑造了一個嶄新的、立體的、令人生畏的、體現仇恨與暴力的青年人物形象。影片的主人公陷入荒謬的概念框框,認為力量是萬能的,從而我行我素。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會沒有報應。影片結尾一場戲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被打倒、被侮辱的阿爾列基諾在暴力面前徹底崩潰,他的幻想徹底破滅。
影片環境的造型符合作者揭示主人公性格的邏輯。片中的主人公生活的環境五光十色,區域不一。這里有白俄羅斯的茫茫曠野,電氣列車穿梭在這曠野之中;有骯臟的車站倉庫,主人公們常在此賣力掙錢;有主人公前去消遣娛樂的都市;還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的酒吧。喧鬧的明斯克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各式各樣的買賣人、朋克、嬉皮士、冒險分子、重金屬歌手……在蕓蕓眾生之中,游手好鬧的小伙子想要成為強人,于是熱心于學習、掌握殘酷與暴力這門學問,熱心于學習打架、斗毆。明斯克大街上的一場戲(類似于莫斯科阿爾巴特大街的情況)也是蘇聯生活現實的一種標志性符號。
本片和同期出現的較有影響的影片《小薇拉》一樣,都是表現青年主人公的無望和困境。不同之處在于:《小薇拉》表現主人公精神上的無望,情緒上的無出路。本片則分析產生于社會的惡和暴力、仇恨和殘酷的動機和后果。從這一點上說,本片也是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電影作品。
上一篇:《戲夢人生》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我父我主》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