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望龍山懷道士許法稜》原文與賞析
劉長卿
心惆悵,望龍山。云之際,鳥獨還。
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嫋嫋不可攀。
龍山高,誰能踐?靈原中,蒼翠晚。
嵐煙瀑水如向人,終日迢迢空在眼。
中有一人披霓裳,誦經山頂飧瓊漿。
空林閑坐獨焚香,真官列侍儼成行。
朝入青霄禮玉堂,夜掃白云眠石床。
桃花洞里居人滿,桂樹山中住日長。
龍山高高遙相望。
這是一首遙望高峻峭拔的龍山,想念修道山中的許道士的詩歌,從中刻畫出一位以一心誦經修道為事的尊師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懷想而不可得見的惆悵心緒。
此詩開端“心惆悵”四個三字句,既以龍山在云彩之間寫出了它高聳入云的峻峭,又開門見山徑直抒發了詩人的惆悵之情。其抒情既有直接表情的”心惆悵之句,又通過寓情于景的“鳥獨還”的景物描寫加以渲染表現。所謂“鳥獨還”,實是從物寫人。這只孤獨飛還的鳥兒正傳達出詩人那顆孤獨寂寞的心,而他那如孤鳥般的孤獨無侶的身影,我們不是也可以從這只孤鳥的歸飛中自然聯想而及嗎?這種孤寂的氣氛也正是詩人因懷想許道士而產生的,正是他遙望龍山時的心境。既然詩人想望之極,何不前去拜詩而自我惆悵呢?豈不知這正有不得已者在。其原因也就正在于“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嫋嫋不可攀”!因此這兩句正寫出了龍山的可望而不可攀,詩人何以如此調悵孤寂的原因。
詩人描寫了具體景物后,又以“龍山高”四個三字句來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嘆與惆情。前兩句以感嘆呼吁的口吻,喟嘆龍山的高不可攀,進一步表明詩人雖懷想道士而不得一見的無可奈何心情。接著的“靈原中,蒼翠晚”二句,又以景寫情。所謂“晚”,正寫出了暮山蒼茫,暮靄沉沉的景象。而這景象也正襯托出詩人此時迷茫賬惘的心境。緊接著的“嵐煙瀑水如向人,終日迢迢空在眼”兩句,也一如前面的“懸崖絕壁”兩句一樣,以具體的景象寫出了可望不可及之意。你看那山煙飛瀑,看起來真像要直撲人面似的,然而它卻終日僅遙遙徒在詩人眼前而已,就象那海市蜃樓般地可望而終不可到。句中的“空”字,頗具失望神情,可說是句中之眼。
如果說上段詩是寫山高不可攀登,并表達詩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悵,那么“中有一人披霓裳”以下詩句,就從想象集中描寫了道士的虔誠修身禮道的情景,以此寄寓了詩人對許道士的崇仰思念之情。詩人對許道士的描寫是從衣、食、住、修道及其周圍的氣氛環境落筆的。“披霓裳”“飧瓊漿”,道士的衣食自與凡人不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就寫到了“霓為衣兮風為寫,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的仙人。而許道士的身披霓虹的,餐飲玉液瓊漿,其之象正與李白筆下的云之君相同。更何況許道士終日誦念經文,焚香閑坐于空寂的林間。其虔誠修身禮道之心又是何等真篤。當然許道士的修身禮道并不是孤獨的,其周圍還有“真官列侍儼成行。”這就一方面寫出了其修道時的肅穆莊重氣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許道士乃眾仙官之長,寫出了他的道行之深,并因此贏得為人敬重的地位。“朝入青霄禮玉堂,夜掃白云眠石床”二句,以一朝一夜道士之所為,離度概括了許道士的超凡脫俗,如若神仙的生活“入青霄”、“掃白云”,非神仙中人誰能有此超人之舉;“禮玉堂”、“眠石床”,更是雅人高士之所為。結尾的“桃花洞里”、“桂樹山中”云云,通過優雅的環境描寫,渲染了許道士居處的高雅脫俗,一似仙家境界。
此詩在形式上采用三、七雜言體,句式既流動變化,又有規律可尋,見出詩人的藝術匠心。它的前半首可以分為兩小節,均是以四個三字四開端,后接以兩個七字句,而后半部分則均是七字句,但又有其獨特之處。除最后一句外,均兩句或成對,或為一意。而最末一句之所以單獨成句,其意在于以此籠括全詩,并與開端四句相呼應,緊扣望山情懷人之意。可謂結構既靈動流暢,又次序井然,嚴謹完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普照禪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杜子春三入長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