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三個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8 彩色片 124分鐘
聯邦德國探戈影片公司/作者電影出版社所屬普羅耶克特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
編導兼攝影: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主要演員:福爾克·施潘克勒(飾艾爾維拉·魏斯豪普特) 英格麗特·卡文(飾措拉) 高特弗利特·約恩(飾安東·塞茨) 依麗莎白·特里森納(飾依蕾娜) 愛娃·瑪特斯(飾瑪麗—安) 貢特·考夫曼(飾汽車司機) 莉澤洛特·潘培特(飾古德隆修女) 依佐爾德·巴爾特(飾蘇畢勒) 卡爾·舍依特(飾克里斯多夫·哈克) 格哈德·茨維棱茨(飾作家布克哈德·豪厄)
【劇情簡介】
1978年夏,萊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
清晨,天剛蒙蒙亮,在河畔綠地上,裝扮成男士模樣的艾爾維拉·魏斯豪普特與一個在那里遇到的同性戀者親熱起來……當那個家伙發現艾爾維拉并不是個男人時,對女性的羞懼與被欺騙的感覺,使他憤怒地舉拳打了艾爾維拉。在糾扯中,艾爾維拉的衣服撕破了,帽子被打掉,露出了里面的長發……她的假象被戳穿,暴露出她的變性人的真實面目。于是,衣衫不整、面目全非的艾爾維拉只好狼狽不堪地跑回家。
艾爾維拉回到家中,卻不意和外出多日,也剛剛回來的同居男友克里斯多夫·哈克撞個正著。克里斯多夫看到艾爾維拉衣衫不整、面目全非的樣子,一下子便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長期積存的怨氣于是爆發了,他與艾爾維拉激烈地爭吵起來,然后打點行裝,決意離開這里。艾爾維拉見此軟了下來,她攔住克里斯多夫,苦苦央求他不要離她而去。但是克里斯多夫這時那里肯聽,竟奪門而出。艾爾維拉從家里一直追到街上,最后甚至趴到克里斯多夫的汽車上面,不住地哭泣央求。然而克里斯多夫卻不為所動,狠心地開車走了。艾爾維拉被他的車無情地甩下,摔倒在馬路邊上。這時從馬路對面跑過來她的一位朋友——妓女措拉,她扶艾爾維拉站了起來,然后把她拉進街角的一家小吃店。在那里,艾爾維拉一邊喝著啤酒,吃著東西,一邊向措拉哭訴著一切。艾爾維拉哭訴完畢,趕快起身又急著往家跑,因為她相信,此刻克里斯多夫也許怒消氣散,又已經回到家中了。過去也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每次都是以克里斯多夫的回歸而告終的。艾爾維拉滿懷希望與渴求的心情匆匆地趕回家,她滿以為打開房門之后一定又能看到克里斯多夫的,但是這次她找遍了幾個屋子,也沒有克里斯多夫的影子。克里斯多夫終于一去不返了。此時,她居住已久的房子令她感到陌生,在這么空曠的一棟房子里,她幾乎不知該如何是好。艾爾維拉疲憊不堪地坐了下來,隨手拿起一本名為《被操縱的世界》的科幻小說讀了起來,她邊讀邊傷心地哭著,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艾爾維拉被一連串的門鈴聲驚醒,她匆忙披上一件外衣,跑去開門。打開門一看,原來是與她分居的妻子依蕾娜站在外面。依蕾娜手里拿著一本雜志,上面刊登了一篇采訪艾爾維拉的報道,艾爾維拉在那次采訪中披露了她與一位有錢有勢的男人的關系,依蕾娜為此很是擔心,她怕那個男人把艾爾維拉給毀掉。然而艾爾維拉卻不以為然,她用從那本《被操縱的世界》的科幻小說中讀到的觀點回敬依蕾娜:她所生活的世界不過是更高級世界的一種計劃模式而已。在那個世界里應借助表面上地地道道的生物來檢驗反應的能力……這樣,他們兩人之間就沒什么可談的,依蕾娜只好氣沖沖地走了。
而后,艾爾維拉又在一家小酒館里碰上了措拉。在措拉看來,艾爾維拉現在雖然大體恢復了正常,但她的眼神里仍然不時地流露出一種絕望的神色。艾爾維拉又向措拉宣講起《被操縱的世界》那部書里的觀念,直講得措拉暈頭轉向。措拉認為,此刻精神醫生也許能使艾爾維拉從目前的狀況中擺脫出來,于是她提出帶艾爾維拉去找精神醫生。對此,艾爾維拉表示同意,她迫切需要與某個人談談,至于與誰談,這對于她來說倒是無所謂。及至到了精神醫生那里,才知道沒戲,因為精神醫生無法為曾經是個孤兒的艾爾維拉做出精神分析。
兩人茫然地離開精神醫生后,艾爾維拉又突然提出想去哺育她成長起來的孤兒院去看看,并與一位曾經照顧過她的修女古德隆談談。艾爾維拉找到古德隆修女后,那位年長的修女卻怎么也辨認不出,站在她面前的艾爾維拉就是以前她曾帶過的那個名叫埃爾溫的小男孩……在孤兒院的花園里,古德隆修女對艾爾維拉講起了她的童年往事,當她向艾爾維拉講述了她是如何進入孤兒院的全部令人心痛的事實后,艾爾維拉竟昏倒在地。古德隆修女連忙與措拉一起安撫艾爾維拉,并招來一輛出租車讓措拉將她送回家。回到家中,艾爾維拉吞服了許多鎮靜劑與安眠藥片,然后進入了夢鄉,措拉睡在她的身旁守候著她。
翌日,艾爾維拉又一切恢復如常。她帶著一袋法國長面包、奶酪、紅酒來到她以前的情人,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經紀人安東·塞茨的辦公樓前。她有些膽怯地走進那幢巍峨的高樓。當她聽到從樓上傳來腳步聲時,連忙躲進一間空辦公室里。不一會兒,她透過房門看到,安東在他的衛士們的簇擁下款款地從樓上走了下來,但是艾爾維拉此時卻沒有勇氣走上前去與安東說話。于是她就躲在這間空蕩蕩的辦公室里,不顧弄贓身上的漂亮衣服,席地而坐,就著紅酒,吃起她帶來的面包與奶酪來。天很快地黑了下來,艾爾維拉就這樣一直坐到了天明。第二天,天剛麻麻亮,艾爾維拉又聽見有上樓的腳步聲,不一會兒,一個因身患癌癥而被安東·塞茨解雇的前職員走進了她藏身的那間辦公室,只見那人在房頂上拴了條繩子,然后把脖子伸進繩套里面,踢倒箱子,上吊自殺了。艾爾維拉坐在旁邊,看到了那人自殺的全過程。
上班時間過后,艾爾維拉繞過那具上吊的死尸,來到樓梯間,然后登上16樓,叩響了安東·塞茨辦公室的房門,她在說出了以前塞茨所使用的暗語“貝爾根—貝爾岑”后(塞茨小時曾作為猶太兒童被關進納粹的“貝爾根—貝爾岑”集中營),走了進去。艾爾維拉本想為雜志上刊登的那篇采訪文章而向安東致以歉意的,沒想到那個家伙卻死活說他不認識艾爾維拉,并且對一個像艾爾維拉這樣的人來找他,感到莫名奇妙和可笑。這樣,兩個人也就沒有什么好談的了,但是盡管如此,安東倒表示愿意送艾爾維拉回家,到她家里喝杯咖啡。當他們來到艾爾維拉的家門前時,看到措拉正坐在那里。措拉看見艾爾維拉回來,便指著她半邊青紫的眼睛,憤怒地哭訴她如何被人打了一頓。艾爾維拉一面安慰措拉,同時又為她受傷的眼睛尋找藥品和繃帶。誰知當她找到東西返身進屋時,卻發現安東與措拉已在地上滾做一團,做起愛來。艾爾維拉見此,甚為氣惱、失望,一種被拋棄、被背叛的感覺驅使她跑進洗澡間,從身上扒掉那身女人衣服,從衣櫥里取出一套西服穿上,然后又拿起一把剪刀,噌噌幾下剪下了她那女人的長發,隨后又用水洗去臉上化裝的痕跡,跑出了家門。艾爾維拉身著一身男人的西裝,頭理男式的短發,來到法蘭克福近郊找她的妻子依蕾娜。依蕾娜正與他們的女兒瑪麗一安一起坐在庭院里進餐,當她倆看到艾爾維拉一身全新的裝束和舉止,竟忍俊不禁笑了起來,但她們很快就感到沒什么好笑的……艾爾維拉囁嚅著表示,希望與依蕾娜重新生活在一起。沒想到卻遭到了依蕾娜的拒絕,依蕾娜告訴艾爾維拉,她雖然仍然愛著她,但是與她一起生活已經不可能了。艾爾維拉雖然能夠理解依蕾娜的意思,但在感情上卻經受不了這一打擊,她傷心、絕望地走了,依蕾娜與瑪麗—安母女倆悲傷地看著她的離去。
夜深了,艾爾維拉仍然茫無目的地走著。最后她走進一棟樓里,叩響了曾經采訪過他的作家布克哈德·豪厄的房門。豪厄先生開了門,一看見艾爾維拉的樣子也大笑起來,艾爾維拉說想跟他談談,但是豪厄先生說時間太晚了,他第二天還要開車遠行,于是便把門關上了。孤獨的艾爾維拉此時再也忍耐不住內心的痛苦,哭泣著下了樓,她無法再理解她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第二天,1978年8月28日的清晨,豪厄先生在他的地下室里發現了艾爾維拉,她已經死了。
【鑒賞】
《一年十三個月》是法斯賓德緊隨他最成功的情節劇影片《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1978)之后,于同年拍出的一部題材與風格均與前者迥異的作品,是一部以變性人為主人公的影片。影片主人公埃爾溫·魏斯豪普特,自幼遭到母親的遺棄,被送到孤兒院寄養。埃爾溫長大成人后,成為一家屠宰廠的屠宰工,并與依蕾娜結婚,生有一女。幾年前,他癡迷、狂熱地愛上一個名叫安東·塞茨的開妓院的男人,為了贏得安東對他的愛,他毅然前往卡薩布蘭卡做了改性手術,隨后將其名字也改成了女人的名字艾爾維拉。屠宰工的工作不能再干了,她只好到酒吧去做“吧女”,或有時在街頭上干點“野雞”的營生。
影片描寫了變性人埃爾溫(艾爾維拉)自1978年8月24至28日,她的人生最后五天痛苦的生活經歷。在這幾天的時間里,主人公艾爾維拉曾為尋求感情的慰藉而遭到一個在街頭邂逅相識的男同性戀者的毆打;繼而與她同居的男友又棄她而去;她以前鐘愛的情人,如今搖身一變而成為地產經紀人的安東·塞茨竟然對她擺出一副拒不相認的冷面孔;而那個曾經在她危難之時救助過她的女友措拉,后來也背叛了她;艾爾維拉在傷心絕望的情況下,毅然脫下她的女人裝,恢復她本為男人的自我,決心回到她的妻子與女兒身邊。但是沒想到,她的這一要求卻遭到了妻子的拒絕;艾爾維拉在感情上經受不了這一個個打擊,最后她叩響了曾經采訪過他的作家的房門,想跟他談談,以排解充溢她心頭的煩悶與孤獨,但是作家先生把門關上了。艾爾維拉一心尋找著愛,尋求別人對她的理解和關懷,然而她處處碰到的是人世間的冷酷無情,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屈辱和失望,她對人生失去了信心,終于“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做出了離別人生的選擇。
眾所周知,法斯賓德本人亦是個同性戀者,因此他對同性戀者的特殊社會處境與命運也格外地關注和同情,他曾經專門拍過一些以同性戀者為主人公的影片,除本片外,《裴特拉·馮·康特苦澀的眼淚》(1972)、《自由的武力自衛權》(1974)、《水手奎萊爾》(1982)等都是這種題材的作品。而在1977/1978年與其他“新德國電影”導演合拍的著名政論性記錄影片《德國之秋》中,法斯賓德更是大膽地展示了他自己的同性戀者的生活,表現出他越來越深入展現個人或他人隱秘的私生活與精神苦悶的傾向。如果說法斯賓德在《德國之秋》中,讓人看到的僅僅是他“私人日記”的某一頁的話,那么他通過《一年十三個月》所展示的則是他“私人日記”中整整的一個篇章。法斯賓德大多數影片描寫的是,其主人公的孤獨,對愛與被愛的追求,對生活的絕望與對死的恐懼。他把艾爾維拉的命運看作是深受這種感情的磨難而茍活的諸多小人物命運的一個典型的事例,像他在《自由的武力自衛權》中所講述的同性戀者弗蘭茨·畢勃考普夫的悲慘故事一樣,法斯賓德在本片中通過主人公艾爾維拉最后五天五夜的經歷與命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變性人的受難記。
影片的標題《一年十三個月》來源于一種帶有蒙昧色彩的天文學的迷信傳說。根據這種傳說,“每隔七年,就有一次‘月年’輪回,如果某一個‘月年’又恰好趕上是個有十三個新月的年份,那么這一年將會給人們,特別是一些重感情的人,帶來個人災難。據推算,在20世紀中共有6個這樣的年份,1978年便是其一。在此之前,1908年、1929年、1943年、1957年也都是這樣的年份;而在1978年之后,1992年還將再次輪回,威脅許多人的生活。”
法斯賓德影片故事發生地大多是在慕尼黑或柏林,而這部影片則不同尋常地選在了法蘭克福,這是有其原因的。法斯賓德曾經領導過法蘭克福的塔樓劇院,并擔任過該劇院的導演。不過那段時間對法斯賓德來說并非是愉快的,他創作的一部名為《垃圾、城市與死亡》的話劇不僅被禁演,而且他本人還因該劇的所謂“反猶”內容而受到攻擊和誹謗。法斯賓德于是借助《一年十三個月》這部影片發泄了他對這座大城市的不滿和惡感,在他看來,法蘭克福是個病人、瘋子與性反常的人充斥的地方,只有在這樣一個“不可忍受的城市地獄”,才會發生艾爾維拉這樣不尋常的故事;他通過摩天高樓、賭場、紅燈區、血流如注的屠宰場等,有意識地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冷酷、貪婪、血腥的面貌。從表面上看,《一年十三個月》不過是為法蘭克福的一個變性人悲劇所唱出的一首挽歌,實際上,這個故事的內涵早已超越了個人生活的范疇,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對個人與人際關系所產生的毀滅性的力量。法斯賓德曾經說過,他的影片始終講述“人在人際關系上的困難”,但法斯賓德沒有將表現這種人際關系的困難簡單化,而是把影片主人公的命運與結局表現為是因社會所決定的,并且明確地指出,“造成這種困難的責任在于社會”。法斯賓德曾經通過他早期的一部影片《對接觸一個神圣妓女的人的告誡》(1970)說過:“我唯一能夠接受的,只有絕望”。這種對生活的絕望情緒幾乎貫穿在他的不少影片里,但是沒有哪部影片能夠像《一年十三個月》這樣深刻、這樣鮮明地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絕望情緒。
本片拍攝于1978年7至8月,法斯賓德僅用了25天的時間,耗資70萬馬克就完成了這部放映時間長達兩個小時的影片。它不同于其它影片之處還在于,法斯賓德不僅是編劇、導演,而且自己擔任了攝影、剪輯與美工等多項專職工作。《一年十三個月》是法斯賓德第一次兼任攝影師而拍出的影片,此后他又還為他的另一部以恐怖主義為題材的影片《第三代》(1978/1979)擔任過攝影師。在這兩部影片中,法斯賓德拋棄了由其他攝影師充當異演與膠片之間的中介與導演意識體現者的傳統作法,而是自己親自操縱攝影機,將他的藝術構思直接變成膠片上的影像。令人驚訝的是,法斯賓德的攝影風格竟與曾經和他合作多年的著名攝影師米夏埃爾·巴爾豪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除此之外,由于拍攝時間短促,一些影片人物的對話甚至是在拍攝的前一天晚上才即興寫出,加之影片力求在故事實際現場拍攝與原聲的使用,以及法斯賓德親自為影片做剪輯等,這些都使《一年十三個月》不免帶有一些法斯賓德早期“反戲劇劇組”期間拍片的一種雜蕪粗的特點。在影片結構上,法斯賓德采取的是一段段講述故事,情節不斷向前推進的方法,因此影片中沒有使用閃回鏡頭,但卻不乏影射與暗示的手法。此外在影片里,一些音(或音樂)、畫的使用也別具匠心,如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是措拉開著電視機,并不時地變化著頻道,于是觀眾一會兒看到的是智利的軍事檢閱,一會兒看到的又是一部法國愛情片的片斷,最后還看到法斯賓德自己談他影片的采訪錄像。這些電視鏡頭的切入為這部展現變性人艾爾維拉的情節劇造成了一定的間離效果。影片最后一場戲,當艾爾維拉上吊自盡后,在她的靈柩旁一邊播放著她在世接受采訪時講述她的痛苦經歷的錄音,一邊還配放著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五交響樂,這種匠心獨運的安排有意識地為這部影片增添了悲劇色彩。
上一篇:《一年中的九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樁婦女公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