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滅》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1799—1850)所寫的關于復辟王朝時期貴族與資產(chǎn)階級斗爭的一部巨著。第一卷《兩個詩人》,主要描寫昂古萊姆的兩個青年呂西安和大衛(wèi)。具有沉思特性的大衛(wèi),對詩有一種先天的愛好。他繼承父親的印刷廠后,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學研究,一心想在造紙技術上有所發(fā)明。這時他正在熱戀呂西安的妹妹夏娃。呂西安表面顯得比大衛(wèi)高貴有教養(yǎng),但意志薄弱,輕浮,好虛名,一心想向上爬,在昂古萊姆稍有詩人名氣。呂西安設法進入貴婦人、36歲的巴熱東太太的沙龍,因而遭到貴族社會的冷眼與打擊。他不顧一切,竟隨巴熱東太太逃往巴黎。第二卷《外省一個大人物在巴黎》,巴熱東太太到達巴黎不久,就拋棄了呂西安,回到男爵夏德萊身邊。呂西安孑然一身,顧影自憐,幸好結識一個心地善良、有才干的青年達泰,達泰介紹他加入他們理想主義者的小團體。專欄作家魯斯托不擇手段地幫助他認識很有權勢的出版商多里亞。呂西安把一集十四行詩稿交給多里亞,后者看都不看就送還給他。為了報復出版商,他寫了一篇尖刻的文章抨擊多里亞那里最近出版的一部書,多里亞不得已向他屈服,并把手稿買去。一時,呂西安成了沙龍的寵兒。但不料他昧著良心寫文章誣蔑達泰的小說,惹怒了共和黨人克雷斯蒂安,兩人決斗,結果呂西安受傷。這樣,他到巴黎不滿一年,左右搖擺,受到保王黨和自由黨的兩面夾攻,不得不在他的情婦高拉莉去世后的第二天,狼狽地逃回家鄉(xiāng)。第三卷《發(fā)明家的苦難》,大衛(wèi)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造紙方法,但他無法償還呂西安冒他的名簽下的三千法郎期票,結果成了呂西安不法行為的犧牲品,被捕下獄。呂西安非常后悔,帶著自殺的念頭離開昂古萊姆,在正要投夏朗德河時,不期遇著化裝為西班牙神甫的伏脫冷,因而得救。大衛(wèi)為了獲得自由,被迫出售發(fā)明專利證給早已覬覦其印刷廠的戈安得兄弟。他們剝奪了他的財產(chǎn),利用他的發(fā)明牟利。大衛(wèi)在他父親死后繼承其遺產(chǎn),悠閑地生活,并致力于文學。
這部作品成功地描寫了當時法國社會從外省到首都,貴族與資產(chǎn)階級對立斗爭的尖銳形勢。它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方面,而且已普遍深入到工廠、報業(yè)、科學甚至于男女私生活中去了。但是,當時社會的根本矛盾仍然是貴族在政治上的權勢和資產(chǎn)階級在工商業(yè)方面的經(jīng)濟力量之間的較量。小資產(chǎn)階級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人生理念、政治態(tài)度:中間、動搖、個人奮斗,但這是沒有出路的,只能以希望的幻滅而告終。這也就是本書第三卷序中所說的“30年來青年一代的慘史”,呂西安的命運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其次,這部作品還著重地寫了巴熱東太太。作者企圖通過她來反映當時法國那個沒落的垂死的貴族階級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冷酷、虛偽與貪婪。一方面,她精神上空虛,需要刺激;另一方面,又擺脫不了腐朽的階級偏見與優(yōu)越感。她同呂西安只是虛情假意,逢場作戲而已。小說還通過呂西安在新聞界的親身經(jīng)歷,沉痛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風尚:“一個記者就是一個雜技演員”,“新聞界是個不法、欺騙和變節(jié)的地獄”。最后,作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違背自己階級上政治上的隸屬關系,以喜悅的心情描寫了一個由當時社會上一些有專門知識的人組成的小團體,而且特別歌頌了米歇爾·克雷斯蒂安。這曾經(jīng)獲得恩格斯的稱贊。
上一篇:《平家物語》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弗蘭德的道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