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什貝里·幾棵樹》經典詩文賞析
這些樹真驚人,每棵
都與鄰樹結緊,似乎言語
是一種靜止的表演。
或許是機緣巧合
我們在今晨相會
遠離世界,似乎
有默契,你和我
突然變成這些樹
想把我們說成的那樣:
說是他們存在于此,這事
本身說明問題;說是不久
我們就能撫摩、相愛、解釋。
高興的是我們從未發明
如此秀色,我們被包圍:
一種充滿喧聲的寂靜,
一幅油畫,上面冒出
一部微笑的合唱,一個冬晨。
我們的歲月放在費解的光中,
走著,裹在這樣的緘默之內
似乎用這些話音就能自衛。
(趙毅衡 譯)
人類總是把大自然比作母親,因為她那溫柔的懷抱永遠是人類棲息的搖籃,永遠是人類心靈的憩息所。大自然還是人類的師長,她那博大的胸懷每時每刻都給陷入心理危機的人類以慰藉和啟迪。約翰·阿什貝里的這首詩形象地刻劃了人怎樣在大自然面前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詩中的“我”、“你”和“我們”代表了在現代社會中感到失望、迷惘和孤獨的人們,當然,這里邊也包括詩人本人的身影。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粉碎了人們對前途的美好幻想,置人類于前所未有的失望之中。人們紛紛遁入自己的內心,用一層堅硬的外殼把自己的靈魂緊緊包裹起來, 人際關系空前冷漠,彼此之間,防范代替了友誼,冷漠代替了溫情, 人們倍覺孤獨。許多詩人傷心地哀嘆人世的孤獨和悲涼,約翰·阿什貝里卻以飽滿的激情,呼喚人類心靈的溝通,呼喚人間不可或忽的愛心。
詩一開始, “我”的目光落在大自然中的幾棵樹上。這些樹枝條交錯,相互纏結,就象親密的朋友一樣,親熱地擁抱在一起。 “我”被深深地觸動了,不由得感嘆道:“這些樹真驚人”。它們坦率熱烈地用行動而不是用語言向世界顯示出彼此之間的友情。此時此刻,“你”和“我”,兩顆孤獨的心靈,從充滿了煩惱與喧囂的茫茫人海中逃遁出來,在這幾棵枝纏葉繞的大樹前不期而遇。它們的默默相擁對“我們”說來是比語言更為有力的諭示。驀然, “我們”頓時感受到了這些樹對“我們”的啟迪: “說是他們存在于此,這事本身說明問題;說是不久我們就能撫摩、相愛、解釋。”現代人迫切渴望的,正是能彼此“撫摩、相愛、解釋”,脫下披掛在心靈上的甲胄,彼此感受、彼此聆聽、彼此包容。
孤獨的靈魂在大自然的啟迪下找到了歸宿,頓覺四周的景色秀美絕倫, “我們被包圍”在“如此秀色”之中,不僅體驗到極大的美感,同時還體驗到心靈凈化和升華的愉悅。詩人進一步把這種感受推向形象的高峰: “我們”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早晨,天地晶瑩潔白,世界悄然無聲。突然,心靈的大徹大悟使“我們”在“寂靜”中聽到一片“喧聲”,仿佛自無聲處傳來一聲驚蟄的春雷;又像一塊畫布,上面布滿了“微笑”的面孔,化成震耳欲聾的“合唱”。這是神圣莊嚴的天籟之音,猛烈地撞擊著“我們”的心扉。 “冬晨”的“微笑”、“微笑”的“合唱”和“寂靜”中的“喧聲”,既是“我們”心靈的體驗,也是這幾棵樹對“我們”的呼喚,呼喚“我們”走出孤獨的繭殼,走向“撫摩、相愛、解釋”。
最后,詩人的筆鋒又返回現實世界現實生活象一座巨大的迷宮,一道費解的難題,人性在孤獨的“緘默”里苦苦掙扎,只有這來自天際的自然的呼喚,鼓舞著人們去孜孜尋覓相互的友愛和理解。
人性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嚴重的壓抑,被殘酷地扭曲,在大自然的啟迪下,它覺醒了,并力圖找回久已失落的自己。詩人很擅長刻劃心理的感應和體驗,擅長描寫意識最深處的活動。在這首詩里,詩人花了很大的篇幅來描寫“我們”站在這些樹前所看到、聽到、和——也是更重要的——感受到的一切, 使讀者不知不覺地同詩人和詩中的“我們”一道感受,一道體驗,一道追求,一道升華。這首詩之所以能打動讀者, 其魅力就在于此。
這首詩發表于一九五六年。就在這一年,戰后西方“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面對長滿了惡瘡毒瘤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嚎叫”,反映了看不到前途的一代青年對現實社會的強烈的憎惡以及他們心中的失落與迷惘。剛剛二十九歲的青年詩人阿什貝里則在自己的這首詩里呼吁人類應該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相愛,這無疑是在文壇上吹起一縷春風,希冀復蘇人們冰封的靈魂。
(羅雅倫)
上一篇:〔西班牙〕阿爾維蒂《農民》賞析
下一篇:〔西班牙〕阿萊桑德雷《占有》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