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呵,像在花間飄蕩的風,
希望叮住花朵,像只蜜蜂——
兩者都是我的!生活多么歡快,
充滿了純真、希望和詩情,
那時我還年輕!
那時我還年輕?——可悲的那時呵!
呵!此時與那時之間的變化呵!
這一非人工建造的能呼吸的寓所,
這一給我帶來痛苦的錯誤的軀殼,
那時曾多么矯捷地從高峻的山崖
和閃光的沙地上飛速馳過——
就像那些沒有經驗的嶄新的小舟,
航行于廣闊的河流、蜿蜒的湖泊,
既不向帆和槳求助,
也不怕風浪的恫嚇!
這軀體對風雨陰晴毫不在意,
當青春和我同為它的房客。
鮮花多可愛!愛情如鮮花;
友誼好似庇護的樹蔭;
歡樂呵如驟雨般降臨,
呵,自由、友誼、愛情,
那時我未入老境!
那時我未入老境?呵,可悲的那時呵,
它告訴我,我的青春已經消逝啦!
呵青春!在多少甜蜜的歲月里,
你和我曾經合二為一;
我但愿這只是一個幻覺——
不,你不可能已離我遠去!
你晚禱的鐘聲尚未敲響——
你常戴著假面不露真相!
如今你究竟玩的什么花樣,
竟要我相信你離我他往?
是的,我看到了這絲絲銀發,
這龍鐘的步態、佝僂的形象:
但你的嘴唇仍開放著春天的花朵,
你的眼淚仍閃爍著明亮的陽光!
生活即思想: 因此我還將認為
青春仍和我同居一廬,并未分張。
在清晨,露水如明珠閃亮,
一到陰郁的黃昏,卻變成了眼淚!
生活一旦失去了希望,只能帶來悲傷,
當我們進入暮年時光!
生活只能帶來悲傷,
就像一個來作客的窮親戚
你不能粗魯地把他趕出去;
他絮絮叨叨地一再向你告別,
卻總是賴著不走,并一味地
插科打諢,而臉上并無一絲笑意。
(顧子欣譯)
【賞析】
一首好詩可以觸動人們內心各樣的感受,從悲傷到歡樂,從惆悵到欣慰,而這種豐富性又恰恰來自詩人內心世界的敏感和多情。這首《青年與暮年》不僅傳達了詩人內心的豐富感受,也典型地表現出了湖畔派浪漫詩人多愁善感的精神世界。雖然詩名為《青年與暮年》,但詩歌的主要內容卻是在描繪美好的青年時光,只不過這種描寫總是帶上一點青春逝去的憂傷感,而這種憂傷感顯然來自詩人對詩句的巧妙安排——在每一節的開始和結尾都有標示回憶性的詩行,要么是“那時我們還年輕”,要么是“那時我們還未入老境”,從而使關于年輕的回憶總是帶有浪漫詩人所特有的憂傷和惆悵。
這種情緒的表現還在于詩人對年輕的描繪方式上——作者總能用靈秀的筆觸寫出青春的美好和詩意。在第一節中,詩人把對詩歌和希望的擁有當作是青春的標志,詩就像“在花間飄蕩的風”,希望則“像只蜜蜂”,這二者都屬于年輕的“我”,年輕就是充滿了“純真、希望和詩情”,這就對年輕作出了一個總括性的描述。接下來,詩人又把年輕描繪成可以矯捷地在“高峻的山崖”和“閃光的沙地”上飛馳,“就像那些沒有經驗的嶄新的小舟,/航行于廣闊的河流、蜿蜒的湖泊”,年輕被詩人用活潑的意象表達出來。下一節中,明麗的青春形象又被詩人擬人化,抒情主人公通過傾訴式的表白,來表達自己對青春的眷戀和青春逝去的悲傷,以及對年華老去的恐懼。但同時,詩人也似乎找到了老年所具有的青春的意義,因為“生活即思想”,青春隨著生活而成為過去,但隨生活而積累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卻彌足珍貴,“思想”是富于活力的,它能照亮前途,帶給人希望,就像青春對于人們的意義一樣。居于這樣的認識,主人公認為:“青春仍和我同居一廬,并未分張。”最后一節,詩人仍然使用比喻,用清晨的露水比喻年輕,用黃昏的眼淚來代表暮年時光,而暮年時光因其沒有前景和希望,只能給人帶來悲傷。作者把這悲傷的生活形象地比喻為一個作客的窮親戚給人十分討厭和無奈的感覺。對思想的贊許和對無希望的恐懼,提升了整首詩歌的意義,表明了詩人對青年與暮年的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詩人以想象神游于自然之境,妙手擷取比喻,將詩意的表達和自然意象親密無間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哲思的表達絲毫不顯得干澀枯燥,而是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盡管這生命并不是那么快樂,帶著浪漫派詩人所特有的憂郁和悲傷。
(俞超)
上一篇:《露茜 [德國]史托姆》讀后感
下一篇:《青春和藝術 [英國]勃朗寧》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