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魯士(Cyrus,約公元前600—529),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居魯士系出于波斯聯盟10部中帕薩爾迦德部的阿黑門尼斯族。此族以其先祖阿黑門尼斯得名,世代為王。阿黑門尼斯之子特伊司佩斯據有安鄯之地,稱臣于米底。安鄯約為今埃蘭東部及法爾斯省的一部分。特伊司佩斯將領土分別交給兩個兒子統治:一個是居魯士一世,即居魯士大王的祖父,統治西部即埃蘭,稱安鄯王;另一個是阿利阿拉姆涅斯,統治東部即法爾斯,稱“波斯國土之王”。居魯士一世之子岡比斯大概迫使阿利阿拉姆涅斯之子阿爾薩麥斯放棄了他的統治。到岡比斯之子居魯士二世時,波斯人的兩部分已由他統一起來。東支的阿爾薩麥斯之子希司塔斯佩斯,即大流士之父,以后被居魯士任命為帕提亞和希爾坎尼亞的總督。
古代希臘作者留下了許多關于居魯士的傳說。希羅多德在他所著《歷史》中提到有四種傳說,他記載了他認為可信的一種,詳盡地、生動地描繪了居魯士的出生、成長和滅亡米底王國的故事。
據說,米底王阿斯提亞格斯有女名曼丹妮。他夢見此女身上發出一股洪水,不只淹沒了他的都城,而且泛濫整個亞洲。他怕若將此女嫁給本國的貴族,會危及自己的王位,于是把她嫁給屬邦波斯的岡比斯。之后,他還夢見曼丹妮身上生出一條長藤蔭蔽了整個亞洲。他又將女兒召回米底。這時曼丹妮已經懷孕,隨即生下一子,就是居魯士。阿斯提亞格斯怕居魯士長大后將取代他統治亞洲,于是命令親近的大臣哈爾帕哥斯將嬰兒帶回家中,把他殺死。哈爾帕哥斯不肯殺死嬰兒,將他交給國王的牧人。那個牧人的妻子名叫斯巴科(米底語“狗”),當時她剛生下一個死嬰。這對夫婦把居魯士替換下,由哈爾帕哥斯用死嬰復命。這個情節跟羅慕洛斯和勒慕斯一對孿生子由牝狼哺乳的說法如出一轍。由氏族部落而產生君主,往往附會這類的神話,不過此處的“斯巴科”并非真的狗,而是一個婦女。
希羅多德繼續講這個故事。當居魯士10歲時,他在村中和群兒游戲被選為國王。他儼然像國王一樣發號施令,結果被阿斯提亞格斯認出他就是自己的外孫。僧侶向他解釋:這個孩子既已在游戲中當了國王,就不會再有第二次做國王了。阿斯提亞格斯放了心,把居魯士釋放回波斯。及至居魯士長大成人,他領導波斯聯盟的10個部落反抗米底的壓迫和奴役。阿斯提亞格斯戰敗被擒,居魯士統率下的波斯人成為“亞洲的統治者”。
以上的故事有許多傳說的成分,其中卻也包含一些歷史的真實。阿斯提亞格斯因自己的軍隊叛歸波斯而被俘,就有巴比倫末王那波尼德(公元前555—538在位)紀年的泥版文書可資證實。那是那波尼德在位第六年,即公元前550—549年的事。
米底人雖然屈從于波斯人了,但他們并沒有成為波斯人的臣民。居魯士把他們看作與波斯人處于平權地位的統治部族,也就是僅僅讓他們居于波斯人之下,但居于所有其他部族之上。
居魯士既滅米底,他在米底王國基礎上謀求進一步的鞏固和擴張。那就是在東面保衛國土不受游牧民族的侵入,在西面占領整個小亞和地中海沿岸各港口,以便伊朗直接與海上交通。
居魯士的西進政策首先是使原來臣屬米底王國的亞述、亞美尼亞和小亞東部承認波斯的統治,進一步就把呂底亞作為攻取的目標。而一向在小亞西部稱霸的呂底亞則乘米底失敗之際正要東向擴張領土。公元前547年,呂底亞王克洛伊索斯(公元前560—546在位)率軍渡過小亞北部的哈利斯河(今克孜勒河);居魯士迎敵,雙方接戰,勝負未定。時臨冬季,克洛伊索斯撤軍。居魯士不容他喘息,繼續追擊。呂底亞以騎兵在都城薩迪斯以東平原拒敵。波斯以載重的駱駝置于前列,呂底亞的戰馬從來沒見過駱駝,驚駭不肯前進,騎兵下馬作戰潰敗。克洛伊索斯在薩迪斯城中被俘,時在公元前546年5月。關于克洛伊索斯的命運,傳說不一。據上引那波尼德紀年泥版文書說,他被殺死;據希羅多德說,居魯士把他作朋友看待,讓他參加貴族會議,聽從他的建議;直到岡比斯在位時,他仍在世。
滅呂底亞后,居魯士轉向小亞沿海各希臘城邦。這些城邦的地理位置對于帝國向外擴張具有戰略的重要性。它們繁榮的商業有助于帝國的經濟發展。它們擁有造船等各種技術人才,尤其為帝國所需要。居魯士要求各城邦歸順。各城邦反抗,但未能聯合一致對敵。居魯士采取分化和征服的政策,或用武力,或行賄賂,次第使各城邦屈服。他將沿海分為兩省:伊奧尼亞各城邦并于薩迪斯省,赫勒斯滂海峽和普羅滂提斯以南稱為濱海省。
小亞的征服既已完成,約在公元前544年,居魯士轉向帝國東境進軍。他以里海以南的希爾坎尼亞和東南的帕提亞置為一省,任命大流士之父希司塔斯佩斯為總督。他本人率軍繼續東進,阿利亞(今赫拉特)、德朗基亞(今塞伊斯坦)、阿拉科西亞(今坎大哈)、馬里基那(今馬里)和巴克特利亞(今阿富汗北部)一一置省。他又渡烏滸河,到達藥殺水,把這條河作他的國土的東北邊界。在藥殺水南岸,他修筑七城,聯成一道防線。七城中最大最堅固的一個城叫作“居魯士城”(今蘇聯塔吉克共和國西北境列寧納巴德附近),200多年后,中亞的斯基泰人曾據守此城,抵抗亞歷山大的侵略。
從帝國東境回軍后,居魯士等待進攻巴比倫的時機。巴比倫原為米底的盟邦,米底滅亡以及公元前546年巴比倫駐埃蘭的總督戈布利阿斯叛降居魯士,已經使這塊國土在南北兩方面都受到威脅。這個國家的內部情況也有利于居魯士實現他的征服的計劃。巴比倫末王那波尼德好古成癖,他在國內到處發掘古廟遺址,考訂修建年代。他的父親原是兩河流域北部哈朗的月神廟的祭司,所以他尊奉名叫辛的月神,為之重修廟宇,強迫“加沙、埃及邊境、地中海沿岸、敘利亞直到波斯灣”的百姓為此納稅和服勞役。他還將烏爾、埃利希等各城邦的神像移到巴比倫城,以為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因為巴比倫的主神是馬都克,崇拜別的神就是背棄巴比倫的僧侶。因此,百姓愁怨,僧侶忌恨。貴族顯要反對他,被他關進監獄①。時機已經成熟。公元前539年春,居魯士進軍兩河。當年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西岸的亞述古城奧庇斯大敗巴比倫軍。數日后,西帕爾不戰而下。10月13日,埃蘭總督戈布利阿斯和居魯士的軍隊進入巴比倫城,未遇任何抵抗。那波尼德于數日后被俘。兩河流域的歷史至此掀開了新的一頁。這個地區從此與伊朗高原密切聯系在一起,一直繼續了若干世紀。
居魯士在巴比倫的統治充分地表現了他的政治卓識。他寬容亡國之君那波尼德,公元前538年其人死去,他親自表示哀悼。他不以外來的征服者的姿態出現,而以本土的合法的君主自居,采用阿卡德古代習用的稱號——“予居魯士,世界之王、大王、正統的王、蘇美爾與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他尊重巴比倫的宗教和傳統。在新年節,他依照巴比倫的舊例握馬都克神像之手,表示他是巴比倫的正統的新王。他把那波尼德擄到巴比倫城的其它各城邦的神像都送還原地。這些措施深受巴比倫僧侶的歡迎。在巴比倫被奴役的猶太人把他看作實現上帝意旨的牧人。猶太人是在公元前597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擄到巴比倫的。居魯士釋放猶太人回歸故國,把尼布甲尼撒當年從猶太擄得的金銀祭器全部歸還他們,并讓他們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公元前537年,42,000多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居魯士的寬厚開明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原來臣屬巴比倫的敘利亞各邦都到巴比倫來對他表示效忠。腓尼基人把他們的戰船聽憑他調遣,這使得他的帝國在小亞各城邦的水軍之外又增加了第二支強大的水軍。他把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并入巴比倫,成為一個大省,叫作巴比路士省。在這以后,居魯士從巴比倫返回帝國首都埃克巴坦那。
居魯士的最后一次出征是在帝國的東北邊境,可能那是因為遭到游牧民族入侵,必須前去回擊的原故。關于這一次出征以及他的死亡,歷史家有不同的說法①。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他是出征馬薩革泰人。馬薩革泰人是中亞草原上的一個游牧的部落聯盟,首領是一個女王,名叫托米麗斯。公元前529年,居魯士渡過界河阿拉克斯水(即藥殺水)向馬薩革泰人進攻。在深入一日程之后,他故意將軍隊后撤,前方營中只留少數士兵陳設酒筵。馬薩革泰人的前鋒到來,殺死少數士兵,就地暢飲。波斯軍隊殺回來,馬薩革泰人死亡甚眾,大部分被俘,其中有女王之子,他憤而自殺。女王誓為兒子報仇。她誘敵深入,傾全國部眾圍攻波斯軍。雙方激戰,居魯士身負重傷, 3日后死于營中①。他的尸體被運回波斯,葬于故都帕薩爾迦德。200多年后(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在帕薩爾迦德見居魯士陵墓被盜殘破,命馬其頓人阿里斯托布洛斯為之修復,后者當時還看到居魯士的金棺和他的尸體。
居魯士是古代世界的一個杰出的軍事領袖和政治家。最初,他只是伊朗高原西南隅一個小邦之君——安鄯王。他充分利用當時有利的時機,發揮自己的軍事天才,在短短十幾年當中滅掉米底、呂底亞、巴比倫三個西亞強國,建立了西起愛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東抵今錫爾河的大帝國,這在當時是空前未有的。他建立帝國的手段不是專靠武力征服,尤其不像以前亞述帝國那樣以焚燒毀滅他國城市、劫掠奴役他國居民自豪,相反,他往往表示寬厚,藉以減輕阻力,達到他的兼并的目的。從在被征服國土所實行的政策更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他不把波斯人的宗教強加于被征服的國土,相反,他尊重被征服國土的神祗,承認并按照被征服國土的宗教行事,使被征服國土忘掉他是外來的統治者。在這一方面,可以說他是亞歷山大的模范。總的來看,他的為人是豁達大度,寬厚而聰明。為此,在古代許許多多的名王中,他獨存最好的聲譽;波斯人稱他為“父親”,希臘各城邦稱他為“主人”,猶太人深感他的恩惠,稱他為“涂圣油的王”。
居魯士的墓
上一篇:居里夫人
下一篇:崔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