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里爾克·秋日》經典詩文賞析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
(馮至 譯)
里爾克于一九○二年在巴黎作的這首詩,像他的早期詩歌一樣充滿了音樂性和流動感,似乎詩人的感情從未在任何一點上凝結過。全詩三節共十二行。每一行詩句清晰、凝練,沒有任何玩弄文字和技巧的痕跡,顯得自然流暢,似乎直抒情懷。其實,詩人只是把技巧隱于無技巧之中,利用自己非凡的語言才能把讀者帶進詩歌,帶進一個金黃色的氛圍。在這氛圍中,讀者仿佛能夠看見詩人正在巴黎的一條林蔭道上來回走著, 四周各種植物經歷了“曾經很盛大”的夏日,正由青轉黃,趨于成熟;農夫們也滿懷希望地在路邊的屋檐下憩息。這是多么美麗的季節,一個個滿載生命力的精靈在空氣中游蕩,到處呈現出生機和希望。也許正是被這種生機和希望所感動吧,詩人不由得仰天祈禱: “主啊!是時候了。”這句人人皆知的宗教語言一開始便使詩歌帶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命定感,緊緊抓住了讀者的情緒,成為讀者和詩歌自身感情的爆發點。然后又以“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讓秋風刮過田野。”使之與前句在節奏和意境上到達和諧統一,表達了秋天來臨的重要以及不為人們意志所轉移之感,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秋天的渴盼情緒。在第二節,詩人直接進入對秋天的描寫,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這句賦予初秋一種含苞待放的少女式的生命意識。詩人對初秋的贊美正是因為對它們成熟后豐滿的傾慕,所以詩人用夸張的手法把果實成熟之迅速以及自己迫不急待的心情用“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表現出來。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一句道出了豐收時節,人們陶醉在豐滿的果實中的情形。這里沒有直接對秋天的贊美,而是以非凡的才氣使當時的情緒找到完美的“對等物” (龐德)“把思想還原為知覺”(艾略特)。然而,詩人并不只是為了描寫這樣一個果實豐滿的時節,而是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幾年來一直在外游蕩,面對這美好的季節仍無法擺脫孤獨之感,恐怕孤獨是沒有盡頭了吧。此時憂傷的詩人感到孤獨對于他自己就像秋天的果實對于所有人,都是自己經歷盛夏的結果。正如人們在這個時節只能等待結果的安排,“我”也只能“永遠孤獨”,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游蕩”,這大概也是詩人的本分。然而可以感到欣慰的是“我”可以把它“當著落葉紛飛”,象秋天的落葉作為秋天的一部分與秋天共存。 “我”也將永存。一切都已確定,忙碌已不再有用,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便是詩人帶著苦澀的微笑悟出的人的命運真諦,也是詩人注入全詩的精神,而前面兩節不過是這精神的鋪墊。正是因此,讀者才能在詩人對金秋的贊美中,跟隨著詩人在巴黎的林蔭道上漫不經意的散步中,領悟全詩的精神,然后又在詩人的情緒感染下,與詩人一起理解著孤獨,理解著“果實”,體驗到詩人“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的心情。
(梅 芳)
上一篇:〔俄國〕丘特切夫《秋夜》賞析
下一篇:〔蘇聯〕葉賽寧《稠李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