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科拉齊尼·來日》經典詩文賞析
人類的腳印
宛如片片落葉……
唉,那遙遠的
花園之春!
黃昏莊嚴而神圣,
明天已無處可尋:
讓我們把手兒伸,
一起響起祈禱聲。
關上所有的門——
我們守夜
直到黎明
直到一顆不滅的星星
為一些新來的修士們
照亮安息在彼岸的路程!
(錢鴻嘉 譯)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人們為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奮斗、拼搏、繁衍、生息,這就構成了漫長的人類歷史的基調。然而,在今天,這一切都過去了,人類的串串腳印好象秋天的落葉,一片片凋零,一無所存。美麗的希望破滅了,春花換來了暗淡的秋月,人世冷寂,無所依存。這,就是詩人科拉齊尼心中的歷史與現實,就是詩人對人的生命狀態在特定時間內的特殊顯現的藝術展示,也是詩人對他所生活的現存社會的藝術反思。因此,展望未來,詩人便失去了勇氣與信心,就象信仰佛教的人把幸福寄托于來世一樣,詩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于崇高的神靈,寄托于神圣的上帝——“明天已無處可尋”,祈禱吧,什么也不用關心,只需關上心靈的大門,度過這茫茫黑夜。“黑夜”,實際上就是詩人心中的現實。只有當漫漫的黑夜消失之后, “黎明”才會到來, “不滅的星星”就是詩人所認識的生命之星,就是生命賴以延續的最珍貴的光明, 它們為“修士們”照亮生命之途, 通向“彼岸”世界,而非人間。詩的開頭展示對人類歷史的悲哀與惆悵,后半部分又顯示出對人類理想的幻滅之感,這中間是有內在的情感邏輯的——人世不能生存,或者說不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就去尋求神的安慰,按照神的指引,把一切寄托于“彼岸”世界吧!全詩充滿一種對人類絕望的氣氛和一種消極遁世的思想,昭示了詩人對人類現實的極度憤恨和不滿,詩人只有用宗教的套子把自己罩起來, 以尋求解救和超脫。全詩使用了許多精美并飽含情感的比擬意象,諸如“腳印”,“落葉”, “花園”、 “黃昏”、“黎明”、 “星星”、“彼岸”等,這些意象都寄托著詩人的情感,都是詩人的心血鑄成,反射出詩人內心的苦痛與憂傷。并且,詩人把永恒的人類社會同一天的時光相互映照,既造成了詩情的大幅度跳躍,又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歷史正如一天的光陰, 也是“黑暗”與“光明”的相互搏斗而成,而目下正處于黑暗之中。永恒的光明只在“彼岸”世界,這恰好與詩人的情感相一致,雖然這種情感是消極的、逃避的。因此,全詩的意象由于詩人高超藝術手法的融貫而渾然一體,由于有一條情感的主線貫穿始終,它們并不顯得龐雜無章,也無矯揉造作之嫌,而是詩人真實情感的流露。
(蔣登科)
上一篇:〔英國〕濟慈《有多少詩人》賞析
下一篇:〔墨西哥〕帕斯《來訪》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