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英國]弗雷恩》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作品提要】
1941年,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突然赴哥本哈根去見他昔日的丹麥導師尼爾斯·波爾。他們曾是親密無間的摯友與同事,在20年代曾并肩進行了原子物理學的革命,創立了量子力學理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這兩位曾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處在了相互敵對的營壘中。這次在哥本哈根的關于原子彈的神秘會面充滿了危險、困窘,最終以失敗告終。
【作品選錄】
第一幕
瑪格麗特可為什么呢?
波爾你還在想這事?
瑪格麗特他為什么來哥本哈根?
波爾如今我們三人都已死去,不在人世,親愛的,還有什么要緊嗎?
瑪格麗特人死去了,疑問還一直在,鬼魂般地徘徊著,尋找著他們生前未能覓得的答案。
波爾有些疑問是無答案可尋的。
瑪格麗特他為什么來?他想告訴你什么?
波爾他后來解釋了嘛。
瑪格麗特他解釋了又解釋,可一次比一次的令人費解。
波爾說白了也很簡單,他就想交談一下。
瑪格麗特交談?同敵人?在一場戰爭中?
波爾瑪格麗特,親愛的,我們算不上敵人。
瑪格麗特這是1941年!
波爾海森堡是我們最好的老朋友。
瑪格麗特海森堡是德國人,我們是丹麥人。我們在德國占領之下。
波爾當然,這的確令我們為難。
瑪格麗特那天夜里你對他那么生氣,我從未見過你對別人這樣。
波爾是那樣吧,但我相信自己當時還是十分冷靜的。
瑪格麗特我知道你什么時候生氣。
波爾他同我們一樣的為難。
瑪格麗特現在已不再會有人被傷害,有人被出賣了,而當時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波爾我懷疑他自己也從未弄清楚。
瑪格麗特自打那次來訪后,他不再是朋友了。那是尼爾斯·波爾與沃納·海森堡舉世聞名的友情的終結。
海森堡現在,我們都已過世,永遠地去了,是的,然而,關于我,世人只會記住兩件事。一是測不準原理,而另一事便是我在1941年去哥本哈根與尼爾斯·波爾的神秘的會面。大家都知道測不準原理,或自以為知道。但無人理解我的哥本哈根之行。一次又一次,我向波爾和瑪格麗特,向訊問者們及情報局的官員們,向記者與歷史學家們,再三地解釋。解釋得越多,疑問就越深。不管如何,我還是樂意再試一下。如今我們都已離開人世,不再會有人被傷害,不再會有人被出賣。
瑪格麗特我從未真正喜歡過他,你知道的。或許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了。
波爾不,你喜歡他的。當他二十多歲剛來這兒時呢?你當然喜歡他的。他同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在蒂斯維爾德的海灘時?他是家庭的一員。
瑪格麗特即便那時,他也有令人陌生的地方。
波爾那么敏捷,那么熱切。
瑪格麗特太敏捷,太熱切了。
波爾那雙明亮專注的眼睛。
瑪格麗特太明亮,太專注了。
波爾但他是一位很偉大的物理學家,對此,我深信不疑。
瑪格麗特他們都很出色,所有來哥本哈根同你一起做研究的學者。你幾乎把原子理論界的精英們都請來過。
波爾我越回想,越認為海森堡是他們中最出類拔萃的。
海森堡那波爾呢?他是我們大家的引路人,我們大家的父親。現代原子物理學就從他奠定量子論既應用于物質也應用于能量開始的。1913年。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于他這一偉大的思想。
波爾當你想起1924年他第一次來我這兒工作時……
海森堡我還剛完成博士學位,而波爾已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了。
波爾……僅僅一年多時間,他創立了量子力學。
瑪格麗特那是在他和你一起工作時產生的。
波爾主要部分是他在格丁根時同馬克斯·波恩和帕斯科·喬丹工作時完成的。而又過了一年左右,他便創立了測不準原理。
瑪格麗特是你做了補充。
波爾對這兩個原理,我們都進行了爭辯、探討。
海森堡大多數重要的研究我們都是合作的。
波爾海森堡通常是主導。
海森堡波爾則使它臻于完美。
波爾我們像企業般的運作。
海森堡總裁與總經理。
瑪格麗特父親與兒子。
海森堡一個家族企業。
瑪格麗特盡管我們有自己親生的兒子。
波爾在他不再擔任我的助手后,我們又合作了很久。
海森堡直到1927年,我離開哥本哈根回到德國。直到我做了教授,成了家。
瑪格麗特后來,納粹上了臺……
波爾合作就越來越難了。戰爭爆發后,就不可能了。直到1941年的那天。
瑪格麗特合作就永遠結束了。
波爾是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海森堡1941年的9月,多年來,我一直把它記作是10月。
瑪格麗特是9月,9月底。
波爾記憶是一種奇妙的日記。
海森堡你翻開它,簡潔的標題,工整的記述,在你的四周融化了。
波爾你踏上一頁頁的步階,走入日日月月。
瑪格麗特過去在你的腦中成為現在。
海森堡1941年9月,哥本哈根……突然地,我與我的同事卡爾·豐·魏茨澤克跳下來自柏林的夜車,身著便服雨衣,我倆走在滿是土灰色的黨衛軍制服的人群中,到處是金色鑲邊海軍呢,到處是精制的黑色秘密警察服。手提包中裝著我的講稿,在腦中是另一個不得不談的話題。我的講題是天體物理學,而腦中的話題卻難得多。
……
波爾場面糟透了,他留下極壞的印象。占領丹麥是不幸的,但占領波蘭是無可非議的,德國贏得這場戰爭是無疑的。
海森堡我們的坦克已經在莫斯科城下。還有什么能阻擋我們?不,或許還有一件東西。是的,是有一件東西。
波爾當然他知道他被監視著,誰都必須切記。說話小心。
瑪格麗特不然,他將會被禁止出國。
波爾親愛的,蓋世太保在他的房里裝了竊聽器,在美國時他告訴過高德斯密特。秘密警察曾傳喚他去阿爾布萊希特親王大街①的地下室訊問。
瑪格麗特然后他們又放了他。
海森堡我猜想他們是絕對想不到申請這次出訪是何等令人痛苦。卑躬屈膝地向黨部申請,低聲下氣地請外交部朋友疏通。
瑪格麗特他看上去怎樣?變化大嗎?
波爾老了點。
瑪格麗特在我的腦海中他還是個小伙子。
波爾他都快四十了。中年教授,快趕上我們這幫人了。
瑪格麗特你還要請他來家里?
波爾讓我們理性地、科學地解決這一分歧。首先海森堡是一位朋友……
瑪格麗特首先,海森堡是一個德國人。
波爾一個猶太白人。納粹是這樣稱呼他的。他教相對論,而他們說那是猶太物理學。他不能提愛因斯坦的名字,但他堅持教相對論,盡管備受攻擊。
瑪格麗特所有真正的猶太人都失去了工作。他還在教。
波爾他還在教相對論。
瑪格麗特還是萊比錫的一位教授。
波爾在萊比錫,是的。但不是慕尼黑,他們不給他慕尼黑的教職。
瑪格麗特他本來可以去哥倫比亞大學的。
波爾或芝加哥大學。他有兩校的聘書。
瑪格麗特他不愿離開德國。
波爾他想留在那兒等希特勒下臺后重振德國科學。他告訴過高德斯密特。
瑪格麗特如果他被監視的話,他的一切都會被匯報的。他見了誰,他對別人說了什么,別人對他說了什么。
海森堡對我的監視伴隨著我猶如感染的疾病。但當時我偶然得知波爾也被監控著。
瑪格麗特而你自己知道你被監視著。
波爾被蓋世太保嗎?
海森堡他意識到嗎?
波爾我沒有不可告人的東西。
瑪格麗特被我們自己丹麥人。他們認為如果你同海森堡勾結,那將是他們對你的信賴的可怕的背叛。
海森堡請一位老朋友家宴算不上勾結吧。
瑪格麗特會給人以勾結的印象。
波爾是的,他置我們于這種困難的境地。
瑪格麗特我永遠不會原諒他。
波爾他一定有原因,一定有很重要的原因。
海森堡這將是一個極尷尬的處境。
瑪格麗特你不會談政治吧?
波爾我們只談物理。我想他要同我談的也是物理。
瑪格麗特我想你一定清楚你們與我并非是這房子里唯一的聽眾。如果你們有什么私下話,最好走出去談。
波爾我不想談什么私下話。
瑪格麗特你們可以再一起去散步。
海森堡我可以提出去散步嗎?
波爾我認為我們不該再去散步了。不管他必須說什么,他可以訴之于眾。
瑪格麗特或許有些新的想法,他想同你先談談。
波爾但會是什么想法呢?接著我們又談什么呢?
瑪格麗特現在,不管怎樣,你的好奇心被激發了。
海森堡踏著秋日的暮色,我現在來到了尼-卡爾斯堡的波爾家的門前,自然是尾隨著看不見的影子。我感覺怎樣?畏懼,當然是那種對教師、雇主、父母親的畏懼感。我更畏懼的是我必須說什么,怎么說,如何開頭。更恐懼的是一旦我失敗了會發生什么。
瑪格麗特不會是與戰爭有關吧?
波爾海森堡是理論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尚無人發現能用理論物理殺人。
瑪格麗特不會是關于裂變吧?
波爾裂變?他為什么要跟我談裂變?
瑪格麗特因為這是你正在研究的課題。
波爾但不是他的課題。
瑪格麗特不是嗎?似乎所有人都在搞。而你是公認的權威。
波爾他還沒發表過裂變的論文。
瑪格麗特海森堡是原子物理學的創立者。當時他曾請教于你,每一步都與你商討。
波爾那還是在1932年。裂變的研究僅僅是這三年的事。
瑪格麗特但如果德國人正利用核裂變研制某種武器……
波爾親愛的,沒人在用核裂變研制武器。
瑪格麗特但如果德國人正在做,海森堡一定會置身其中的。
波爾優秀的德國科學家有的是。
瑪格麗特優秀的德國科學家在美國或英國也有的是。
波爾顯然,猶太裔的走了。
海森堡愛因斯坦、沃爾夫甘·泡利、馬克斯·波恩……奧托·弗里施、利澤·邁特納……在理論物理上,我們曾領導過世界。
瑪格麗特那誰還繼續在德國工作呢?
波爾索默費爾德,當然嘍,還有豐·勞埃。
瑪格麗特都是老人了。
波爾維爾特、哈特克。
瑪格麗特海森堡遠在他們之上。
波爾奧托·哈恩——他還在。不管如何,裂變是他發現的。
瑪格麗特哈恩是化學家,我覺得哈恩的發現……
波爾你是說恩里科·費米在羅馬發現的這一現象比哈恩早了四年。是的——不過他未意識到那是裂變。沒人想到鈾原子會分裂,而轉變為鋇原子與氪原子。直到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做了分析,并發現了鋇。
瑪格麗特費米在芝加哥。
波爾他妻子是猶太人。
瑪格麗特那海森堡應該負責這項研究?
波爾瑪格麗特,沒有這個項目!約翰·惠勒和我在1939年做過。在我們的論文中有這樣一條表述,即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們還無法利用裂變來制造武器。
瑪格麗特那為什么大家都還在研究它?
波爾因為其中有一個神奇的特征。你將一個中子撞擊鈾原子的核,它會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元素。這正是煉金術士所從事的。將一個元素變成另一個。
瑪格麗特那他為什么來這兒呢?
波爾現在,你的好奇心上來了。
瑪格麗特我有預感。
海森堡窸窸窣窣地踩著熟悉的礫石路,我來到波爾家的門前,拉了下熟悉的門鈴。畏懼,是的。還有另一種這些年來我痛切地倍感熟悉的情愫。一種自豪與完全無助的荒謬感的混合,在這個存活著二十億人口的世界上,我是這個背負著無法承載重任的人……沉重的門緩緩地開啟了。
波爾親愛的海森堡!
海森堡親愛的波爾!
波爾進來,進來……
……
波爾海森堡來告別的,他要走了。
瑪格麗特他也無法看著我。
海森堡謝謝你,一個快樂的晚上,就像當年一樣。辛苦你了。
瑪格麗特喝點咖啡嗎?來一杯什么?
海森堡我得回去準備明天的講座了。
瑪格麗特你走之前還會來看我們嗎?
波爾他有好多事呢。
瑪格麗特就像1927年那最糟的場面又重新出現,那是尼爾斯從挪威回來,第一次讀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論文。今晚起初時,他們似乎都忘了這事,雖然我沒忘。或許是他倆又突然記了起來。從兩人的面部表情來看,發生了更糟的事情。
海森堡請原諒我,如果我做了或說了什么……
波爾沒什么,沒什么。
海森堡能來這兒與你倆重聚,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或許遠超過你們的想象。
瑪格麗特你能來真使我們快樂。問伊麗莎白好。
波爾那是一定的。
瑪格麗特還有孩子們。
海森堡或許,戰爭結束后……如果我們都能幸免……再見。
瑪格麗特政治?
波爾物理。無論如何,他不對的。他怎么能對呢?約翰·惠勒和我……
瑪格麗特換換空氣說話,不好嗎?
波爾換空氣?
瑪格麗特也許去花園里轉一轉,比待在屋里對身體更好些。
波爾哦,是的。
瑪格麗特這對大家都好。
波爾是的,謝謝你……他怎么可能對呢?惠勒和我在1939年從頭到尾核實過。
瑪格麗特他說了什么?
波爾沒什么,我不知道。我氣得沒記住。
瑪格麗特是關于裂變嗎?
波爾裂變怎么形成?你向一顆鈾核子發射一顆中子,它分裂,而釋放能量。
瑪格麗特極大的能量,對嗎?
波爾大約能夠拂動一小片塵灰吧?但它同時又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而每個中子又可能分裂為另外的核子。
瑪格麗特這樣那二到三個分裂的核子又釋放出它們的能量?
波爾每個又產生二到三個中子。
海森堡就像你在滑雪時,滾動一小片雪,雪片變成雪球……
波爾一個無休止擴大的連鎖核分裂從鈾元素發生,以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速,二倍,四倍,一級級地擴展。先一分為二,簡單表述吧,然后2的平方,2的立方,2的四次方,2的五次方,2的六次方……
海森堡其排山倒海的雷霆萬鈞之聲在群山中回蕩……
波爾直到最后,讓我們這樣說,在裂變的八十級之后,280片塵土被掀起。280是一個數字加上24個零。其塵土可湮沒一個城市,城市中的所有的人。
海森堡但這里有一個暗結。
波爾謝天謝地,幸虧有一個暗結。天然鈾有兩種核素。U-238和U-235,其中U-235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但就這少量核素是使快中子形成裂變的唯一成分。
海森堡這就是波爾的重大發現,是他又一個神奇的頓悟。那是1939年,在普林斯頓,他同惠勒一起在校園散步。一個典型的波爾時刻,我真希望能身臨其境,兩人走著,走著,靜默了足足五分鐘后,他突然說,“聽著,我現在完全明白了。”
波爾事實上,這是雙重暗結。因為U-238遲滯了中子并吸收它們。于是,天然鈾永遠無法產生爆炸的連鎖反應。你必須分離出純235,才能產生爆炸,并持續連鎖反應直至更大的爆炸……
海森堡八十級裂變,那就是說……
波爾……你將需要多噸U-235,但它是極難分離出來的。
海森堡令人窒息的難。
波爾冷酷無情的難。最好的估算,1939年,我在美國作過,僅分離一克U-235,就需26 000年。到那時,無疑,這次戰爭已經結束了。所以,他是錯的,你明白,他是錯的!或許,我能錯了嗎?我能計算錯嗎?讓我想想……238吸收快中子的速率為多少?慢中子在235中的自由軌的平均值是多少……?
瑪格麗特但海森堡究竟說了什么?這是當時及今后所有人想知道的。
波爾這正是英國人想知道的,查德威克一聯絡上我就問,海森堡究竟說了什么?
海森堡波爾究竟回答了什么?這當然是我回國后,同事們問我的第一件事。
瑪格麗特海森堡對尼爾斯說了什么——尼爾斯回答了什么,最想知道這一切的是海森堡自己。
波爾你是說,當他在1947年,戰后重返哥本哈根時。
瑪格麗特這次不是由看不見的蓋世太保警察護送,而是由非常顯眼的英國情報部的看守陪同。
波爾我記得,他要幾樣東西。
瑪格麗特兩樣東西。大包的食品……
波爾給他在德國的家人的,他們已瀕于饑餓線了。
瑪格麗特還有就是要你確認1941年兩人間的談話。
波爾交談和前次一樣,一開口就話不投機。
瑪格麗特你們甚至連那晚上談話的地點都說法不一。
海森堡我們去了哪兒?當然是費萊德公園,過去我們常去散步的地方。
瑪格麗特但是費萊德公園在學院后面,離我們家有四公里地呢。
海森堡我能看到飄落的秋葉在室外樂池旁邊的街燈下掠過。
波爾是的,因為你把它記作是10月!
瑪格麗特而那是9月。
波爾沒有落葉!
瑪格麗特況且那是1941年,沒有街燈!
波爾我記得我們還沒走出我的書房。我看到書桌臺燈下紙頁的飄動。
海森堡我們絕對是在外面,因為我的談話是背叛國家的,如果被竊聽到,我是要被處決的。
瑪格麗特那你說的秘密是什么呢?
海森堡它不是什么秘密,從來也沒什么秘密。我記得絕對清楚,因為事關我的安危,我言語極為小心。我簡單地問你,作為一個有道義良知的物理學家能否從事原子能實用爆炸的研究,對嗎?
波爾我記不起了。
海森堡你記不起了,不,因為你立刻變得非常警覺,你當場就啞了。
波爾我驚呆了。
海森堡驚呆了。好,你想起來了。你站在那兒,驚恐地盯著我。
波爾因為,含義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你正在研究它。
海森堡然后,你貿然斷定,我正為希特勒研制核武器。
波爾你就是!
海森堡沒有!只是一個反應堆!那是我們正在研制的東西!一個制造動力的機器!用來發電,驅動船只!
波爾你根本沒說什么反應堆。
海森堡我什么都沒說!沒法多說。我不知道我多少話會被竊聽,多少話你會告訴別人。
波爾但我問過你,你真的認為鈾裂變能夠應用于制造武器嗎?
海森堡呵!現在想起來了!
波爾而我清楚地記得你的回答。
海森堡我說,我現在知道它是能夠的。
波爾這真令我萬分驚恐。
海森堡因為你一直深信不疑研制武器必須有235,而我們絕對分離不到足夠的量。
波爾反應堆——是的,或許是的。因為它是無法自行爆炸的,你可用天然鈾中的慢中子保持連鎖反應。
海森堡盡管我們當時意識到,就是一旦我們啟動了反應堆……
波爾天然鈾中的238,便會吸收快中子……
海森堡完全符合你1939年的預測,試驗的一切循著你的基本論述發展。238吸收快中子,然后一起轉化為另一新的元素……
波爾镎,而在其逐步衰減的過程中轉化為另一種新的元素……
海森堡至少它可以裂變就像我們無法分離的235……
瑪格麗特钚。
海森堡钚。
波爾我本來自己可以做的。
海森堡如果我們能建成反應堆,我們就能造炸彈。這就是我為什么來哥本哈根。但是我什么都不能說。而談到這點你不愿再聽。炸彈已在你腦中迸裂。我意識到我們在走回去,我們的散步結束了。我們這次談話的機會永遠失去了。
波爾因為我已經抓住了核心要點,那就是不管用何種方法,你已經發現了為希特勒提供核武器的可能性。
……
第二幕
……
海森堡你記得埃爾西諾嗎?人類靈魂深處的暗角……?
波爾我們走了出去,走在秋天的林蔭下,走在沒有燈火的街道上。
海森堡現在,整個世界,只有波爾和另一位隱形者了。那個躲在暗處完全隱秘的在場者是誰?
瑪格麗特飛懸的粒子,在黑暗中漫游,無人知道它在何處。它在這兒,它在那兒,它哪兒都在又哪兒都不在。
波爾似乎隨意,實則小心翼翼,他開始提出那斟酌已久的問題。
海森堡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是否有道德權利從事將原子能應用于爆炸的研究?
瑪格麗特大裂變。
波爾我停下來。他也停下來……
瑪格麗特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方式。
海森堡他盯著我,驚呆了。
瑪格麗特現在波爾終于明白他已抵達的方位,以及他的研究方向。
海森堡他轉過身去。
瑪格麗特裂變的時刻剛開始便結束了。
波爾我們已匆匆地往回走了。
瑪格麗特他們又一次各自分開,向黑暗中飛去。
海森堡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波爾我們偉大的合作。
海森堡我們的深情厚誼。
瑪格麗特他的一切又像過去一樣的無法確定。
波爾除非……是的……作一個想象試驗……讓我們假設,那晚我未曾離開,相反我記起了我應該擔任的父親角色,會是什么結果。如果我停下來,壓住怒火,轉過身去問他為什么。
海森堡為什么?
波爾你為什么肯定用235造原子彈會如此之難呢?是因為你做過計算?
海森堡計算?
波爾235的擴散率。不,因為你還未計算過,你還未考慮過計算它。你還未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必做的計算。
海森堡當然,現在我意識到了。實際上,它并非那么難。讓我們看看……擴散橫切面為6×10-24,這樣自由軌的平均值為……等一下……
波爾突然間,一個截然不同的、極為可怖的新的世界開始成形……
……
波爾親愛的海森堡!親愛的朋友!
瑪格麗特沉默,我們總是回歸于最終的沉默。
海森堡當然,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
瑪格麗特所有迷失在路上的孩子們。
波爾海森堡在世間游蕩,猶如一個失落的孩子。
瑪格麗特我們自己失落的孩子們。
海森堡舵柄又一次回撞。
波爾那么近,那么近!差那么一點兒!
瑪格麗特他站在門口,注視著我,然后轉過頭去……
海森堡他又一次離去,消逝在黑暗的波濤中。
波爾我們尚在尋覓之中,我們的生命便結束了。
海森堡我們還未能看清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便去了,躺入了塵土。
波爾湮沒在我們揚起的塵土之中。
瑪格麗特那時遲早會到來,當我們所有的孩子化為塵土,我們所有孩子的孩子。
波爾那時,不再需要抉擇,無論大小。也不再有測不準原理,因為那時已不再有知識。
瑪格麗特當所有的眼睛都合上,甚至所有的鬼魂都離去,我們親愛的世界還會剩下什么?我們那已毀滅的、恥辱的而又親愛的世界?
海森堡但就在那時,就在最為珍貴的那時,它還在。費拉德公園的樹林,加默廷根,比伯拉赫和明德爾海姆。我們的孩子,我們孩子的孩子。一切得以幸免,非常可能,正是由于哥本哈根那短暫的片刻,那永遠無法定位及定義的事件,那萬物本質上不確定性的終極內核。
(胡開奇譯)
注釋:
① 阿爾布萊希特大街曾是納粹德國情報總部所在地。
【賞析】
《哥本哈根》是弗雷恩在閱讀了托馬斯·鮑威爾寫的傳記《海森堡的戰爭》后動筆的。這是他的第一部歷史作品,運用后現代的拼貼式結構和靈魂對話方式展開追憶。
劇中,作者運用正、反、合的結構來揭示“哥本哈根之謎”,非線性敘事中蘊藏著嚴密的線性邏輯,呈現出強烈的思辨色彩。劇本共分兩幕,內容均為三個鬼魂追溯1941年海森堡的哥本哈根之行,但審視角度迥異。相對于第一幕著重于展示科學家的道德觀、科學觀和歷史事實,第二幕的“復述”則深入劇中人的心理層面,探求他們的靈魂。前后兩幕以不同的角度展示當時劇中人的動機,而非尋求事件的真相。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人類自身對歷史、人性、真理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同政治、歷史與現實的悖論。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突然來到丹麥訪問他當年的導師和摯友丹麥物理學家波爾。他們曾多年合作,創立了量子理論。而如今,他們成了戰爭中敵對的雙方。波爾有一半猶太血統,是德國的占領國丹麥的公民,海森堡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教授,而波爾還不知道海森堡已是納粹德國原子能研究的帶頭人。此刻,他們二人都處于嚴密監控之下。問題在于,海森堡為什么來哥本哈根?是為了了解、掌握同盟國的原子彈研究進展呢,還是為了將德國核研究情報告知波爾以免德國得逞?他究竟是納粹的幫兇,還是抵抗運動的英雄?正如海森堡一出場所宣稱的:“關于我,世人只會記住兩件事。一是測不準原理,而另一事便是我在1941年去哥本哈根與尼爾斯·波爾的神秘的會面。大家都知道測不準原理,或自以為知道。但無人理解我的哥本哈根之行。”弗雷恩在劇中對若干問題作了探索,如會面動機的可能性,是否會出現另一種局面; 如果出現的話,會對當時的戰爭造成何種不同的影響等。由于人們認為海森堡從事的原子能研究的目的是制造原子彈,所以就涉及到從事原子能研究的科學家們的道德與良知,畢竟原子能可被用來制造大規模毀滅人類的核武器。
弗雷恩在探索這些可能性時運用了新穎、感人的戲劇手法,通過迥異于傳統的《哥本哈根》展示了一次關于悖論的試驗。他在眾多不確定性之中,尋求人物靈魂的撞擊,讓觀眾透過劇作中的現在、過去、未來時空轉換,看到人物不同的心理動機與他們復雜的性格。劇作家曾經說過:“我所有的劇作都源自我對哲學的閱讀。”此劇所表現的相對真理的哲學觀點就融入了劇中物理學家們對宏觀物理與微觀物理的討論。通過節選部分,讀者看到人物關系也像物理學中粒子運動的測不準原理——“裂變的時刻剛開始便結束了”;“他們各自分開,向黑暗中飛去”;“他的一切又像過去一樣無法確定”。甚至滑雪也與這項原理不謀而合,“若你知道你的落點,你便不知道你的落速。而即便你知道你的落速,你又不知道你的落點”。
該劇的主題不確定性的后現代特點還體現在劇中人物始終以虛無縹緲、時隱時現的魂靈形式出現在細節上。如節選的第一幕,劇中人追憶哥本哈根會談的具體時間、地點都模糊不清,一個說9月,一個說10月; 一個說在費萊德公園,一個說在書房; 談話時有沒有落葉?有沒有街燈?波爾用玩具手槍射殺的是卡西米爾,還是加莫?海森堡的到來,是想和波爾一起阻止原子彈的研制,還是想在恩師面前以戰勝國的姿態炫耀?他是否有能力幫德國人造出原子彈?一切都在不確定之中,就像海森堡自己所說,“我是你的敵人又是你的朋友。我是人類的危險又是你的客人。我是粒子又是波……”
此劇也是一部心理現實主義佳作,充滿了意識流色彩。人物在劇中承擔了靈魂、敘述者、當事人的三重角色,跳進跳出,既真切,又模糊; 流動的意識成為整出劇唯一真實的存在。劇中科學家對人類命運的思索,也正是作者的思索。海森堡在1941年之所以來到丹麥會見波爾,內心是極為困惑的,愛國心與科學家的良知錯綜交織,動機之一就是想與洛斯·阿爾莫斯等科學家們達成一項默契,即各自向當局夸大制造原子彈的難度而停止這項研究。如果這的確是海森堡的意圖,他失敗了。當他問道:“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是否有道德權利從事將原子能應用于爆炸的研究?”波爾勃然大怒,中斷了會面,因為他認為海森堡所領導的這項研究正在為納粹德國提供原子彈。而謎點在于: 波爾是如何理解海森堡這一問題,又是如何誤解的?
作者通過科學家的藝術形象來探尋人類的良知。波爾后來加入了阿爾莫斯原子彈研究計劃。科學家的良知令他為廣島、長崎的毀滅而備受良心的煎熬。而當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傳來時,海森堡則感到這一行動的野蠻與殘忍是不遜于納粹的大屠殺的。海森堡還說:“奧托·哈恩想要自殺,因為是他發現了裂變,他看到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劇中的海森堡與波爾形成了鮮明的性格對照,前者敏捷、銳利、自負,后者迂慢、謹慎,并為一次海上事故失去兒子自責不已。時時擔任父親角色的波爾也未能阻止海森堡在研究中犯了一個嚴重的計算錯誤,延緩了德國原子彈的研制。弗雷恩在此又一次表明不確定的偶然因素如何影響著歷史的進程。
節選的最后部分接近全劇結尾。讀者發現,在劇作家的筆下,劇本充滿了生命的超脫感、宿命感。“我們尚在尋覓之中,我們的生命便結束了”,“我們還未能看清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我們便去了,躺入了塵土”。而結尾的“一切得以幸免,非常可能,正是由于哥本哈根那短暫的片刻,那永遠無法定位及定義的事件,那萬物本質上不確定性的終極內核”這句臺詞使全劇上升到哲理的境界。《哥本哈根》以充滿張力的藝術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世間萬物的不確定性的特征,為人們思考及審視人類自身及客觀世界提供了新的視野。
(胡開奇)
上一篇:《哈姆雷特機器·[德國]米勒》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
下一篇:《四川好人·[德國]布萊希特》作品提要|作品選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