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中四明山詩(其一)》原文與賞析
魏 源
四明者,天臺之委也。自天臺逆上百三十里而起,二百八十峰介東西二剡溪之間,磅礴二郡五邑,高與天臺埒。自鄞縣大雷入者為東四明,自余姚上虞入者為西四明,惟從奉化雪竇入者為中四明,故雪竇在二支包絡之中。深溪廣谷,高迥幽寂,不似天臺之近人。至山之得名,以余姚西四明之芙蓉峰石室,一面四窗,反不在中四明。然泉石云水之奇,則皆在此不在彼焉。
百里復溪出,一峰巋其內。
古寺托何所,山作倚天蓋。
峰回路百轉,豁然露濤澮。
天山忽有村,百頃云靉靆。
上下兩雪竇,青霄藏世界。
高步萬石上,俯受萬峰拜。
崖古木雄放,谷荒鳥幽怪。
夔魈出窔奧,雷雨動神檜。
懸流數千尺,九天隕砰磕。
萬壑松風來,如聞神鬼愾。
猛虎戶外睡,古月檐上掛。
僧居久忘高,梵唄皆沆瀣。
自臥白云中,夢落白云外。
魏源一生,酷愛山水,游歷極廣,“州有九,涉其八; 岳有五,登其四”( 《自藏小印印文》)。在遍游祖國名山大川的基礎上,寫下了大量的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山水詩。這首詩就是他游浙江四明山時所作的一首。他每游山水,又必窮幽極勝,往往能開掘前人步履鮮及的奇景異境。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山水詩才那樣的“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端倪”;才那樣的“倚天拔地”,無比雄放,景象瑰偉,氣勢磅礴形象飛動。既表現了變幻多端的山水本身及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也寄寓了作者高遠的志懷和歷落的品格。這首《中四明山詩》就多具上述特點。作者是這樣為我們描寫四明山的奇景異境的:來到這百里深山,下有溪水潺潺,上有孤峰高峻,旁有倚天古寺。峰回路轉,濤澮豁然而出,密云深處,忽現山村。直插青霄的雪竇峰,高步于萬石之上。古崖雄木,荒谷怪鳥,出沒深谷的異獸,搖撼大樹的雷雨。懸流飛落,撼天震地。萬谷青松,濤聲陣陣,猶如鬼神在嘆息。在這遠離人間的深山,有人卻鄰虎伴月而居,僧居高山,一心禮佛讀經,竟忘其所在。雖居于白云之中,卻時時想著白云之外的世界。
這高插云霄的奇峰,雄踞萬石之上; 古木雄放,古月高懸; 白云深處的山村,飛奔而落的懸流; 奇鳥異獸,萬頃松濤,所有這些描寫,把四明山的 “奇古峭厲” 以及 “倏忽變化,不可端倪”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的結尾,表現了作者思想遇到挫折時又往往悲觀消極,或縱情山水,或禮佛讀經。早在道光八年(1829)他35歲時就曾從錢東甫深究佛學,晚年辭歸興化,匯輯 《凈土四經》,息心于佛教。所以在他的一些詩作中常流露出頌揚佛教教義的消極思想。然而他的進步思想還是主流,雖 “自臥白云中”,卻“夢落白云外”,終不能忘卻現實世界。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東陵藥堂寄張道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丹丘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