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回波樂》原文與賞析
王梵志
回波來(爾)時六賦(賊),不如持心斷惑。縱使誦經千卷,眼里見經不識。不解佛法大意,徒勞排文數黑。頭陀蘭若精進,希望后世功德。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剋。若悟生死之夢,一切求心皆息。
〔回波樂〕,是燕樂曲調之一,北魏時已開始流行,且配有舞蹈。《北史》卷四十八《爾朱榮傳》謂,爾“與左右連手踏地唱〔回波樂〕而去”。但未知其體如何。至唐,已入大曲。目前尚能見到的四首〔回波樂〕,是唐中宗時在宮廷宴會上創作的,屬唐代酒筵著辭,它們均為六言四句,代表自六朝流傳至唐的一批俗曲的共同體制。
“回波”,曲水流觴之意。唐中宗時,長寧公主設流杯池,安樂公主設九曲流杯池。一時遂行〔回波樂〕、〔上行杯〕、〔下水船〕諸調。〔回波樂〕一作〔回波詞〕,如沈佺期〔回波詞〕云:“回波爾時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復牙緋。”(《全唐詩》卷九十七)該詞首以“回波爾時”四字起句,下二字呼人名(或物名),配以舞蹈,反映出民間嘲誚藝術的影響。
其后,〔回波爾〕又被列入《教坊記》大曲類,《羯鼓錄》作〔回婆樂〕,為太簇商調。流傳日本以后,成為包括一段“序”(四拍)和四段“破”(每段八拍)的大曲。清蒙古笳吹樂章中,尚存〔回波詞〕之辭與譜,辭為六言四句,由滿文譯為四言四句,顯然與唐樂有關。
清張宋橚《詞林紀事》云:“《教坊記》:開元時始有〔回波樂〕。其實起于中宗時矣。”按近期從唐初民間詩人王梵志的敦煌唐人寫本內又發現〔回波樂〕詞,其創作時代應更早一些,也就是說要提前到初唐。
王梵志的〔回波樂〕見于蘇藏敦煌寫卷。蘇編《亞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漢文寫本解說目錄》內,著錄“大歷六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詩一百一十首”本(1456號),夾抄有王梵志〔回波樂〕七首。但因長期未公開該卷的內容,世人很難窺其真貌。近斯,偶得蘇藏王梵志〔回波樂〕七首的影抄復制件,茲將其他六首一并校錄如次:
法性大海如如,風吹波浪溝渠。我今不生不滅,于中不覺愚夫。增惡若是為惡,無始流浪三涂。迷人失路但坐,不見六道清虛。
心本無雙無只, 深難到感洪。 無去無來不住,獨如法性虛空。復能生出諸法,不遲不疾容容。幸愿諸人思恃(忖),自然法性通同。
但令但貪但呼,波(般)若法水不沽。醉時安眠大道,誰能問我停居。八苦變成甘露,解脫更欲何須。萬法歸依一相,安然獨坐四衢。
凡夫有喜有虛,少樂終日懷愁。一朝不報明冥,常作千歲遮頭。財色□緣不足,盡夜棲榍規求。如水流向東海,不知何日可休。
不語諦觀如來,逍遙獨脫塵埃。合眼任心樹下,跏跌端坐花臺。不懼前后二際,豈著水火三災。只勸遣樂靖(靜)坐,莫戀妻子錢財。稱體寶衣三事,等身錫杖一枚。常持智惠(慧)刀劍,逢者眼目即開。
法性本來常存,茫茫無有邊畔。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換。斂念定想坐禪,攝意安心覺觀。木人機關修道,何時可到彼岸。忽悟諸法體空,欲似熱病得汗。無智人前莫說,打破君頭萬段。
王梵志 〔回波樂〕 的發現,生動表明北朝俗曲對隋唐燕樂和釋氏佛曲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表明唐初民間歌唱是如何推動敦煌詞的發展的,因此,蘇藏王梵志〔回波樂〕是一份極有價值的資料。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四祖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圣女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