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鮑·列·帕斯杰爾納克·日瓦戈醫生》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鮑里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杰爾納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其父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是一位畫家。帕斯杰爾納克自幼愛好藝術、詩歌、音樂,特別喜愛20世紀初杰出的作曲家亞·斯克里亞賓的作品,曾學習過作曲。1909年入莫斯科大學歷史哲學系,1912年赴德,就讀于新康德學派的領袖人物、馬堡大學科恩教授門下。十月革命后,在教育人民委員部圖書館工作。1935年6月帕斯杰爾納克作為蘇聯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化代表大會。帕斯杰爾納克是位詩人、小說家、翻譯家。1914年出版了他第一本詩集 《云中雙子星》,此后又發表了 《生活,我的姐妹》、《1905》、《施密特中尉》、《斯別克托爾斯基》、《第二次誕生》、《早班車上》等多部詩集。他翻譯過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名作。散文作品有《空中路》、《摘自中篇的三章》、《中篇故事》、《柳威爾斯的童年》、《安全證書》等。他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完成于1956年。1957年11月最先發表的是意大利文譯本,以后又相繼出版了英文、法文、德文等譯本。1958年8月荷蘭出版了第一部俄文本。帕斯杰爾納克獲195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5月30日帕斯杰爾納克逝世,終年70歲。
內容概要 小說主人公尤利·安得列耶維奇·日瓦戈是西伯利亞巨商富豪之子。其父因不善經營,又受法律顧問科馬羅夫斯基的慫恿,嗜酒如命,致使家道敗落,后跳火車自殺身亡。日瓦戈10歲喪母,舅舅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將日瓦戈帶到莫斯科,將他安頓在農學院教授格羅麥科家中。格羅麥科有個女兒托尼姬,日瓦戈和她一起長大,后來他倆結了婚。日瓦戈天資聰穎,善于思考,喜歡藝術和歷史。他認為熱烈的感情和獨特性是藝術的現實性標志,不過不能把藝術當作事業,應當選擇一項對社會有益的職業。中學畢業后,他進了醫學院。1912年畢業,畢業后到圣十字醫院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瓦戈從醫院應征上了前線,在一個師的醫療隊工作。不久他受傷,被送到野戰醫院軍官病房養傷。在這里他遇到了護士拉莉薩。拉莉薩少女時代曾失身于科馬羅夫斯基——日瓦戈父親的法律顧問。拉莉薩對他恨之入骨,有一次曾向他開槍,但未擊中。后來拉莉薩與巴沙·安季波夫相愛,并結為夫婦。新婚之夜,拉莉薩將自己受辱之事告訴了巴沙。這給他們的生活投下了陰影。巴沙在一種復雜的感情支配下離開妻子參加了軍隊。拉莉薩思念丈夫,離家探尋丈夫下落,到醫院當了護士。不久,二月革命發生,日瓦戈、拉莉薩這時都在麥柳澤耶夫這個小城市工作。因工作關系他倆愈來愈熟悉。日瓦戈離家已經兩年。他思念妻兒,離開了麥柳澤耶夫,踏上了歸途,回到莫斯科,又到原來的圣十字醫院工作。舊歷10月下旬,傳來了爆發十月革命的消息。日瓦戈十分激動,對十月革命表示歡迎。但這是一個大變動的時期,生活十分艱苦。日瓦戈染上了傷寒,昏睡了兩個星期。第2年的4月,格羅麥科和女兒托尼婭決定去瓦雷金諾。瓦雷金諾是托尼婭外祖父——地主兼資本家——的莊園。他們去那里是想換一個生活環境,日瓦戈雖然不贊成,但也只好同行。一路上日瓦戈聽到看到許多東西,這使他想到了好多方面的問題。他在途中還見到了拉莉薩的丈夫、現任紅軍高級指揮員的斯特列爾尼科夫(即巴沙·安季波夫)。日瓦戈一家順利到達了瓦雷金諾,過著自食其力粗茶淡飯的生活。瓦雷金諾離尤梁津不遠,日瓦戈常常到尤梁津市圖書館看書。一天,他在這里遇到了拉莉薩。拉莉薩原來在這里教書,離開麥柳澤耶夫后就又回到了尤梁津。與拉莉薩的相逢給日瓦戈帶來極大的快樂。推心置腹的長談使他們彼此加深了了解,他們發現他們之間有許多共同的東西。日瓦戈深深地愛上了拉莉薩。一天,當日瓦戈去尤梁津看望拉莉薩時,途中被紅軍游擊隊截住,俘往游擊隊,因為原來的醫生陣亡了。日瓦戈被迫當了紅軍游擊隊的醫生。日瓦戈在游擊隊里呆了一年半,這是日瓦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他認為“白軍與紅軍互逞兇殘,以暴還暴”。他厭惡游擊隊司令利維里的說教與宣傳,說:“十月革命以來所提出的普遍改進的思想,并未使我感到鼓舞。它的實現,距離尚遠,可是單單因為空談這些理想,已經付出了血流成河的代價……”一年半中日瓦戈曾三次試圖逃離游擊隊,都未能成功,最后一次他終于逃走了,回到了尤梁津。這時尤梁津已在紅軍手中。但意外地找到了拉莉薩,得悉他的妻兒、岳父已離開瓦雷金諾前往莫斯科。日瓦戈本想去莫斯科,但因身體虛弱,未能成行,便留在尤梁津與拉莉薩一起生活。一天,科馬羅夫斯基來到尤梁津,對他們說在這里住下去有生命危險,如聽他安排,可保住性命。原來他擔任了遠東共和國的司法部長,正準備去赴任。他可以把日瓦戈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從那里出去與遠在法國的妻兒、岳父(他們已被驅逐出境)團聚,使拉莉薩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團圓。日瓦戈與拉莉薩不愿與科馬羅夫斯基同去遠東。為了安全,他們決定去瓦雷金諾躲避。于是他們到了瓦雷金諾。半個月后,科馬羅夫斯基又來了。他謊說拉莉薩的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即斯特列爾尼科夫) 已被槍決,勸他們立即離開。拉莉薩堅持要日瓦戈同行。在科馬羅夫斯基花言巧語的動員下,日瓦戈違心地謊稱讓拉莉薩先行,他隨即趕來。結果科馬羅夫斯基陰謀得逞,將拉莉薩騙走。拉莉薩走后,日瓦戈萬念俱灰。不久,被貶并受到追捕的巴沙·安季波夫得悉妻子與日瓦戈在瓦雷金諾,便來與妻子會面,但拉莉薩已走。這時巴沙向日瓦戈講述了幾年來的經歷,吐露了他的內心活動。他已不是當年日瓦戈曾經見過的那個斯特列爾尼科夫了。第二天清早,巴沙在絕望中開槍自殺。1922年,日瓦戈來到莫斯科,他本想張羅為家人恢復名譽,并準備申請護照去巴黎接家人回國。但他自感把握不大,沒有積極活動。不久,他與瑪琳娜——以前日瓦戈住所管院子的馬爾克爾的女兒——一起生活,并有了兩個女兒。在莫斯科他又遇到了少年時代的好友戈爾頓和杜多羅夫。這兩個人歷經坎坷,后來都當了紅軍軍官。他們向日瓦戈敘述接受改造的經過。日瓦戈聽后說他們的講話就象是“一匹馬在講述它如何被訓服一樣”。他和兩個朋友已沒有共同語言。這時日瓦戈的同父異母兄弟格蘭尼亞給日瓦戈安排了生活和工作,介紹他到一家醫院從事科研活動。日瓦戈在第一天乘電車去醫院上班途中,心臟病突發去世,時年不到40歲。
作品鑒賞 《日瓦戈醫生》 長期以來未能在蘇聯境內公開出版,直至1988年初才在 《新世界》 雜志上正式發表。這部小說是一部思想深沉,文字醇美的作品。它描寫了一個舊俄富商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日瓦戈在俄國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中,特別是十月革命前后的表現。日瓦戈的個人世界同社會的變革發生了沖突,對革命感到失望,對社會的前景產生懷疑,他一方面反對白軍的殘暴,同時又不能接受革命的暴力。他郁郁寡歡,再加上個人生活上的不幸,最后憂郁而死。日瓦戈將維護人的尊嚴,維護人的個性自由作為他觀察社會的準則。他認為,人的本性就存在于他生存于別人之中; 只有和周圍的人一樣生活,不顯得特殊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生活,獨自的幸福不是幸福,因此人應該為社會做有益的事。他這種樸素的善良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所以當發生了十月革命時,他表示歡迎。他認為革命對舊社會的丑惡動了一個大手術。“多么了不起的手術! 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發臭的爛瘡切除了! 痛痛快快,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把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的不合理制度判了死刑”。但是日瓦戈不懂得舊勢力并未向革命勢力投降,它還在使用各種手段進行頑強抵抗。為了徹底切除爛瘡,必須使用革命暴力。于是這兩種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斗爭。這場斗爭深深觸動了主張“以善求善”的日瓦戈的靈魂。這一來,他就從贊成革命轉為厭惡革命。作者真實深刻地描寫了日瓦戈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現實的沖突。日瓦戈沒有政治野心,也沒有發財的欲望,他所向往的是能生活在一個保持人的個性自由的環境中,能夠安閑地欣賞大自然的美景,能夠問心無愧地誠實地生活,因為他認為生活自身乃是一個不斷更新、永遠進行自我完善的過程。然而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風暴中,博學多才,才華橫溢的日瓦戈只能在不滿與哀嘆中生活,一事無成。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被社會變革的浪潮沖在一起的日瓦戈同拉莉薩的愛情。盡管經歷不同,但他倆卻有著共同的性格,共同的生活追求,共同的愛與恨。這是作者所鐘愛的兩個形象。他們心意相通,出自本能地相互理解。可以說這兩個形象是相互依存,互為理想的具體體現。作者寫道,他們的相愛,不是受著情欲的驅使。他們之所以相愛,是因為“周圍的一切,那腳下的大地,頭上的青山,天空的白云和地上的樹木,都希望他們相愛”。日瓦戈失去了拉莉薩,就日漸頹唐,失去了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柱。作者對他們的愛情的描寫。是作品中最優美最富有詩意的部分。作者還寫了另一個人物——安季波夫。安季波夫瀟灑英俊,才華超群,但他的精神世界卻顯得貧乏低下。當他得知妻子拉莉薩曾失身于人時,他“墜入了絕望的深淵”,對妻子的溫情產生了懷疑。他懷著個人的打算參加了革命隊伍。當他的希望破滅時,他自殺身亡。作者寫這個人物是為了烘托日瓦戈這個作者認為的精神完美的形象。《日瓦戈醫生》是作者在對人生、對歷史進行長期的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寫成的,在不同層次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經歷的各個側面。作者運用了對比、烘托以及象征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不同的時代、人物及人物的命運。
上一篇:《日本文學·鲇川信夫·鲇川信夫詩集》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鮑·安·莫扎耶夫·莊稼漢和村婦》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