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
一
廣義的散文,對韻文而言。狹義的散文似乎指帶有文藝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說、小品文、雜文都是的。最狹義的散文是文藝的一部門,跟詩歌、小說、戲劇、文學批評并立著。小品文和雜文似乎都該包括在這一意義的散文里。有人以為這一意義的散文只指小品文而言,雜文是獨立的。是在文藝之外的。我卻覺得雜文是小品文的轉變,無論是諷刺是批評,總帶有文藝性,應該算是散文的一種而放在文藝部門里。
二
文藝性的散文也跟論文一樣靠見解,靠理論,但是論域得縮小,論點得集中,學識固然不可少,經驗似乎更不可少。
三
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體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產生靠觀察和想象。
四
問:您的《背影》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怎樣發現題材?怎樣產生那意境?怎樣寫成的?
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
五
寫作似乎可以說有靈感,但我不愿意用“靈感”這個譯名,而愿意用“感興”這個譯名。感興只是心頭一動。這心頭一動是由經驗的綜合來的,有時不自覺,有時自覺。譬如要給某刊物做一篇文,去想題目;想到了適當的題目,也是心頭一動,這就是自覺的??傊信d不必一定要等它來,我們也可去找它;感興似乎并不神秘的。
六
困苦的生活中吃飯第一,說不到寫作。古人說“窮而后工”,那“窮”只是不“達”,就是做不到大官,并不是窮得沒飯吃。不做大官,有了閑暇,寫作起來可以專心致志,自然就容易“工”了。
七
多誦讀才知道怎樣潤飾字句。朗誦和默讀都得練習。朗誦似乎更得加以注意,因為通常都不去練習朗誦。活的語言的獲得在多聽人家說的話,細細研究,體味并且記住。
八
初學寫作,似乎該從廣義的散文下手。先把話寫清楚了,寫通順了,再注重表情,注重文藝性的發展。這樣基礎穩固些。否則容易浮滑,不切實。
(1947年7月1日)
【導讀】
既是總結,也是開創
以前的文學青年在創作的道路上遇到了問題,習慣給出版社或崇拜的作家寫信,以求指點迷津。這和現在粉絲給鐘愛的明星點贊、關注、送禮物一般都是稀松平常的,也體現了當時的文學風氣。有的時候,出版社會根據讀者來信的內容,組織一些作家集中回答問題。
1947年7月,當時的《文藝知識》編者就散文寫作向葉圣陶、朱自清、唐弢三人問了八個問題:
(一)
通常所謂散文、小品文、雜文,它們究竟有什么區別?
(二)
散文的結構有何憑據?小說有故事,論文靠理論,散文是不是一如有些人說的“從心所欲”放縱寫去的?
(三)
意境是什么?怎樣產生的?
(四)
你的最滿意的作品是怎樣發現題材?怎樣產生那意境?怎樣寫成的?
(五)
寫作是不是有靈感?怎樣的一種境界謂之靈感?
(六)
困苦的生活會不會扼殺寫作的靈感?在工作中學習寫作是否可能?
(七)
怎樣潤飾字句?活的語言是怎樣獲得的?
(八)
初學寫作時,先習作散文,是否較為適宜?結合這幾個問題來看朱自清的這篇答問,會更清晰,更有針對性。他不僅在這八個問題內對自己的散文創作經驗作了部分總結,選出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背影》(葉圣陶和唐弢未回答第四問),更對后來的散文理論建設產生了開創性的影響——逐漸統一了散文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意境的特點。
上一篇:朱自清《兒女》經典散文導讀與鑒賞
下一篇:朱自清《冬天》經典散文導讀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