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章》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詩人龐德(1885—1972)的組詩。詩人于1917年開始這部詩的創作。經過52年的不斷擴充,作品才于1969年最后形成目前這個規模:全詩109個完整詩章,另加8章“詩稿和未完成稿”。
詩人的創作意圖是要撰寫一部“包容歷史”的史詩。詩人在藝術上追慕但丁,在這部組詩中他也采用《神曲》的三段式結構。首先,作品企圖表現人類文明的三個側面:1.西方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人物,如政治家、軍人、金融家;2.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如書籍、文獻; 3.藝術創作和藝術天才。同時,作品也刻意表現人類歷史的三個重要時期:1.古代社會;2.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 3.現代社會。
通觀全篇,根據它的思想內容,我們可以將組詩歸納為四個主題:“馬拉特斯塔詩章”,“美國詩章,”“中國歷史詩章”和“比薩詩章。”作為一部“包容歷史”的組詩,作品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世界、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有一定的針砭和揭露。但是,詩人在尋求解決這些矛盾沖突的途徑時,卻常常推出一些古老落后的倫理思想和社會秩序,甚至推崇一些反動的歷史人物。他厭倦現代社會,把現代倫敦比擬為地獄,卻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幻想為天堂;他推崇15世紀威尼斯軍人西基斯蒙多,馬拉特斯塔,希望現代社會出現這樣一個扶持藝術事業的大人物。龐德崇拜杰佛遜、約翰·坤西·亞當斯、凡·伯仁以及約翰·亞當斯這4個美國總統,在詩中分別為這4位美國歷史人物歌功頌德,他認為現代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如古代中國由儒家思想所統治的“安貧樂道”的封建主義社會,他將現代經濟秩序與古代中國儒家所倡導的社會作對比。他還描述孔子的儒學以及孔子倫理思想給古代中國帶來的“升平”。龐德是個理想主義者,他雖然有淵博的知識,但他的歷史觀卻常常是偏執的、錯誤的,甚至是反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對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墨索里尼產生幻想。組詩的第21章把墨索里尼當作時代英雄來吹噓。由于他投靠法西斯,1943年他被抓獲,作為戰犯被關押在比薩附近,等待押送到美國治判國罪。這期間,深陷囹圄的他還頑固地堅持對法西斯主義的幻想,覺得自己穿過了“靈魂的黑夜”看見了愛之女神。他將這期間的感受和經歷附以詩魂,完成了“比薩詩章”。“比薩詩章”雖然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并且于1948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博林根”詩獎,但其吹捧墨索里尼的思想內容還是受到否定。
作品氣勢恢宏,縱橫捭闔,在表現手法上也有許多開拓性的突破。為了“包容歷史,”詩人常常直接摘引文學名著、傳記、信函、商業文件,甚至不假雕飾地采用詩人個人生活中的原始素材。組詩的第一章開頭68行就是詩人從古希臘文原作《奧德賽》第11卷中意譯下來的。詩人為了獲得某種特殊的表現效果,在處理各種主題時,也有意打亂連貫性。詩人沒有先驗地確定作品的結構和題材。他于1917年開始創作時并沒有預想到《比薩詩章》的產生。這部內容復雜、充滿著強烈的矛盾沖突的組詩,在一個線形的、流動的層面上,表現詩人對歷史的主觀認識以及詩人的自我。作品的構架是逐漸形成,而不是事先規定的。但是,在處理題材、發掘主題方面,由于詩人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更深的矛盾沖突,在企圖為西方文明尋找一條正確道路時,常常作出錯誤的、甚至反動的選擇。
上一篇:《詩歌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貝奧武甫》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