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5—1972
【介紹】:
小說家、文學批評家,生于英格蘭一個傳統的小康律師家庭,其名萊斯利取自弗吉尼亞·伍爾夫父親萊斯利·斯蒂芬勛爵。少年哈特利就讀于哈羅公學,1915 年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現代史。1916年他棄學參軍,曾服役于發生過神秘集體失蹤事件的諾福克團,1918年因病退伍。盡管未曾直面戰場,這一段軍旅生活,用哈特利自己的話說,還是動搖了他對于人性本善的信念。次年哈特利重回牛津,并加入了以關注社會問題而聞名的布拉肯伯利協會。同年與其戀人,傳記作家大衛·西塞爾勛爵在牛津相識。1920 年他成為學生報紙《牛津展望》(Oxford Outlook)的編輯之一。在小說家赫胥黎等友人的引薦下,哈特利進入了當時的文學精英圈子,與伍爾夫、E·M ·福斯特、伊迪絲·華頓等杰出的小說家和文學批評家為伍,并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哈特利的早期作品頗具神秘和恐怖色彩,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黑夜的恐懼》(Night Fears,1924)和《毒瓶》(The Killing Bottle,1932)等。統稱為《尤斯塔斯與希爾達》的長篇小說三部曲《蝦與海葵》(The Shrimp and the Anemone,1944)、《第六重天》(The Sixth Heaven,1946)和《尤斯塔斯與希爾達》(Eustace and Hilda,1947)描寫了一對姐弟間復雜的情感糾葛,為他贏得了擅長刻畫人物心理的聲譽。哈特利最著名的小說《信使》(The Go-Between,1953),講述了一個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一對戀人傳書的故事。其他作品包括小說《完美女性》(A Perfect Woman,1955)、《雇員》(The Hireling,1957)、《磚廠》(The Brickfield,1964)、《戀愛老手》(The Love-Adept,1969)和文學評論集《小說家的責任:講稿與論文》(The Novelist's Responsibility:Lectures and Essays,1967)等。哈特利的中產階級上層背景及所受的精英教育使他成為一名所謂的“紳士作家”。他的作品描述的多半都是自己所熟悉的這一階層的人和事,并常帶有自己生活經歷的影子。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象,細致深刻的心理描寫,優美流暢的語言風格,神秘色彩與象征的使用及對于人性之惡的省視是哈特利作品的主要特點。
上一篇:《哈代,托馬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哥爾德斯密斯,奧利弗》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