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意大利偉大詩人但丁(1265—1321)贏得世界聲譽的長篇敘事詩,一向有“中世紀史詩”之稱。全詩分三部:《地獄》、《煉獄》、《天堂》。采用夢幻形式,敘述一個幻游地獄、凈界、天堂“三界”的故事:詩人35歲那年,即1300年耶穌復活節前,在耶路撒冷附近的黑暗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時走出森林,來到一座沐浴陽光的小山下,正要向秀麗的山峰攀登時,面前突然出現豹、獅、狼三只猛獸擋住了去路。危急之際,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受詩人年輕時戀人貝亞德之托前來相救,并引導他游歷了懲罰生前罪人的九級地獄和懺悔罪過、凈化靈魂的七級凈界。然后,由貝亞德親自帶領詩人游歷九重天堂,終達上帝面前。
長詩對幻游冥府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性質。詩中“地獄”和“凈界”是當時意大利社會的縮影,而“黑暗的森林”又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佛羅倫薩的現實的象征。三只猛獸豹、獅、狼分別象征著強權、淫欲和貪婪等阻礙人們達到光明世界的邪惡勢力。詩人的迷路,意味著人類的迷惘。引導詩人游歷“地獄”和“凈界”的維吉爾是詩人十分崇拜的人物,他代表“人智”(理性)。由維吉爾引導,寓意詩人必須堅定向上的信心,依靠“人智”的化身維吉爾的幫助,經過道德上的修養,才能登上“天堂”。詩中的“天堂”,是理想的幸福境界。引導詩人游歷“天堂”的貝亞德,是詩人終身鐘情而早逝的戀人,她代表“神智”(信仰)。她在詩中既是光明的使者,也是真、善、美的化身,又是詩人登上“至善至美的天堂”而獲得真理和幸福的象征。所有這些,鮮明地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祖國前途和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探索。長詩是一部具有強烈政治傾向的作品,其進步意義主要在于運用充滿各種矛盾、斗爭和貪欲的現實生活為素材,借描寫夢幻來表達詩人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觀點。在地獄和凈界兩篇中,詩人無情揭露和猛烈抨擊了中世紀教會的貪婪腐化、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專橫。在天堂篇中,詩人又竭力向意大利人民展示了改革政治和振興道德的道路。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世紀意大利廣泛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表現了作者作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偉大功績。與此同時,詩人生活的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社會生活的矛盾,在他的作品里也有著明顯的反映,這就說明作者的確同時又是“中世紀最后的一位詩人”。但是,他思想和作品顯露的“新時代的思想曙光”,則仍是第一位的意義。
運用幻想與真實相結合的手法,是長詩的首要特色。“三界”的象征,都具體可感。神游的過程雖是幻想的產物,但途中所見所聞,卻都是歷史上或現實中的人物、事件,而且構思明確,層次清晰,色彩分明。這不僅增強了作品的批判性,也深化了作品的現實性。長詩反映的社會生活十分廣闊,不同于以往只描寫一個歷史事件或突出幾個英雄人物的史詩,可以認為是現代小說的胚胎。在語言運用上,詩人更一反常規,打破中世紀文學用拉丁文創作的老框框,在詩中第一次大膽地運用了意大利的民族語言。這對于激發民族意識的覺醒,使文學擺脫教會統治,以及對民族語言的形成,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上一篇:《社會支柱》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福爾賽世家》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