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847—1848
狄更斯的長篇小說。故事描述了一位英國資產階級典型代表人物董貝先生的悲慘命運。董貝先生是英國倫敦一個從事批發、零售和出口事業公司的老板。在資本主義金錢萬能的社會里,他所擁有的巨大財富使他成為了一個高傲、冷漠、古板的商人。他把自己的野心和期望都寄托在年幼的兒子保羅身上,從而忽視和冷落了女兒弗洛倫斯。然而不幸的事情卻接踵而至,兒子保羅夭折、第二任妻子背叛、公司破產倒閉,這一連串的打擊使董貝心灰意冷。正當他準備舉刀自殺的時候,女兒弗洛倫斯用愛感化了他,使他感受到人間還存在溫情,糾正了自己一度被金錢所扭曲的性格,并在晚年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正值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歷史時期,狄更斯在此時塑造了董貝先生這樣一個資產者的典型形象,表現了他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發展的深深憂慮,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資產階級信奉的錢可以“使人們畏懼、尊敬、奉承和羨慕我們,并使我們在所有人們的眼中看來權勢顯赫、榮耀光彩”的真理。小保羅向父親提出的“錢能干什么”的問題,不僅在當時社會,就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今社會也是發人深省的。《董貝父子》中小保羅的死,與狄更斯另一著作《老古玩店》中小奈兒的死一樣,都是十九世紀小說中公認的感傷主義的典范。故事連載的時候,許多讀者都為小保羅的死痛哭流涕,傷心不已,甚至“整個國家都投入了悲悼之中”。小保羅有限的生命是在父親的主宰和支配下度過的,董貝先生不讓奶媽哺育他,僅僅因為奶媽來自下層社會,這致使保羅從小就身體虛弱;董貝先生讓孩子在童年時就接受填鴨式的教育,拔苗助長使其心理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可以說,保羅的死正是“愛”他的父親一手造成的,這使小說具有了一定的諷刺意味。小說的這一重要主題也對家長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警示。
上一篇:英國《《葡萄牙人十四行詩》》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藻海無邊》》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