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著名史詩體長篇小說。全書以1812年俄法戰爭為背景,包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等四大家族的家庭生活為主線,氣勢磅礴地再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1805年,俄法關系日趨緊張。青年貴族安德烈·包爾康斯基不愿在腐化的貴族社會中庸碌地虛擲生命,決心要干一番事業。他投軍當了俄奧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的副官。在奧斯特里茨,聯軍與法軍會戰失敗;安德烈受傷仰臥沙場。他望著天穹,悟出一切功名皆為虛無。傷愈后回到田莊,妻子難產死去;生活挫折更使他日漸消沉。在羅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可愛的少女娜塔莎。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了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戰場,在波羅金諾會戰中受重傷。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為保存力量,力排眾議放棄了莫斯科。大撤退中,娜塔莎幫助搶運傷員,與安德烈重逢。她點亮了安德烈最后的生命之火;安德烈死了。彼埃爾是一顯貴的私生子,因得到大筆遺產,勢利的庫拉金公爵便把放蕩墮落的女兒愛侖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群中經歷了種種磨難。在衛國戰爭中他組織民團并經受了戰火考驗。為刺殺拿破侖,他留在大火沖天的莫斯科城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農民出身的老兵卡拉塔耶夫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打擊下法軍潰逃。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回到莫斯科;他與娜塔莎結婚,并參加了一個秘密組織,娜塔莎則成了一個賢妻良母。
這部小說的中心主題是要表達俄國貴族的命運和前途。但由于作者長期的親身經歷以及同人民的接近,使他深感人民在歷史中的重大作用,因而在書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揭露并譴責了宮廷與官僚貴族的腐敗。但作者對宗法制莊園貴族加以美化、理想化,并把人民理解為一種順應天意的盲目力量。書中還宣揚了宿命論、不抗惡等錯誤思想。主人公安德烈與彼埃爾都是優秀的貴族青年形象。安德烈出身莊園貴族,才華出眾。他對上流社會反感,更不滿自己的無所作為。當他為成就功名而倒臥戰場、面對大自然的莊嚴、純潔與神秘時,他又感到了功名的渺小。在以后的思想探索和尋求人生意義時,家庭生活的不幸、愛情上的失敗、對官僚體制的失望等又使他多次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機。只是在衛國戰爭中,他才開始對人民產生熱愛和信念。最后他信仰了博愛主義,獲得了精神上的新生。彼埃爾善思索、富幻想,但意志軟弱。他對上流社會感到厭倦,想成為一個高尚、純潔和有用的人,卻因無力抵抗各種誘惑而過著荒唐的生活,并因此深感苦惱,妻子的墮落更加劇了他的痛苦。衛國戰爭的血與火使他振作起來。在宿命論思想啟示下,他終于形成了順從天命、凈化道德和愛一切人的思想,主張以德行來革新社會。娜塔莎是一個富于詩意與魅力的貴族少女形象,天真活潑、熱愛生活,感情強烈、真摯。她最后成為宗法制家庭的賢妻良母。書中的庫圖佐夫形象是人民意志與智慧的代表,他單純、善良,于平凡中顯現出偉大。出于作者的偏見,這個人物形象中又表現出反對理性,崇奉一切聽其自然的原則等特征。
對歷史事件的巨大概括,以及展示的極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使這部作品成為史詩式的巨著。全書呈現出一個開放結構,它以戰爭與和平生活為中心,不斷變換著各種場景;其中人物形象多達559個。內心獨白與心理活動描寫的交替運用使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現在讀者面前,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藝術效果。細膩的肖象描繪極為傳神地表達出人物的復雜情感。如寫到安德烈與娜塔莎的重逢,僅一筆就寫盡了兩人當時心中的千言萬語:安德烈看到的只是“她閃閃發光的非常美妙的眼睛”。自然景觀描寫或烘托人物內心活動,或渲染情節、場面。在優美的散文中經常插入大段雄辯有力的議論,以直接表達作者的歷史、哲學等觀點,是這部巨著的又一藝術特色。
上一篇:《戈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新愛洛綺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