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愛洛綺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思想家和文學家盧梭(1721—1778)的書信體小說。平民知識分子圣·普樂在男爵家作家庭教師時,與男爵的女兒、他的學生尤麗,年貌相當,情趣相投,真心相愛,并以身相許。男爵堅持門閥觀念,反對他們的戀愛,并強迫女兒嫁給曾有恩于他的老友、已年近50的俄國貴族沃爾瑪。圣·普樂被迫離去,避居山村。尤麗婚后用宗教和道德觀念克制自己,忠實于丈夫,并坦白了自己與圣·普樂的愛情,取得了沃爾瑪的諒解。沃爾瑪不僅把尤麗婚前與圣·普樂所生的兒子視同己出,還將圣·普樂聘請來作他子女的家庭教師。尤麗與圣·普樂舊人重逢,感情仍然熾熱,但雙方都以禮自守。最后,尤麗因積郁成疾,重病去逝,臨終前留給圣·普樂一封信,除將子女托他教育外,還表示了:“我不離開你,我去等你。叫我們在人世分手的道德,又叫我們去天國永遠團聚。”
圣·普樂和尤麗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圣·普樂品學兼優,才貌雙全,為人樸實穩重,對愛情忠誠專一。他譴責封建道德的虛偽,把自由戀愛視為應有的基本人權,不斷向尤麗證明他們的愛情本身就是具有“美德的品格”而應當幸福地結合。然而只承認高貴血統和貴族頭銜的社會,使他的愛情橫遭摧殘,他只得忍痛割棄。他不禁發出質問: “我何以和她有這樣大的距離?”控訴了尤麗父親的狠毒和封建等級制度的罪惡。尤麗溫柔可愛,善良忠實,具有追求愛情自主和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她鐘愛圣·普樂,對她的愛情一直不能忘懷。當父親逼婚時,她公開揭露這是“拿她去還債,用她的生命去報答他的救命恩人,把女兒當成了奴隸,當成了商品”。被迫結婚后,忍受著有負情侶的感情煎熬,最后只能把死當作一種精神解脫:“再活下來,我也許要犯罪了”。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里婦女婚姻不自由的悲慘命運。小說的主題是嚴肅的:它表現了以真摯感情為基礎的“自然道德”和蒙上等級偏見的“社會道德”之間的尖銳沖突,揭露了封建制度壓制人的美好感情的罪惡,也表現了作者主張感情自由、思想解放的人生理想。
小說真摯而深沉的感情描寫,一反古典主義的理性說教,把男女愛情作為高貴的道德加以肯定。通過對戀人的微妙心理的力透紙背的描寫,讓其盡情傾吐內心中的感情、矛盾和心靈上的創傷、痛苦。整個作品既飽含反封建激情,又充滿著感傷的情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烘托人物感情的景物描寫,是作者以明麗的自然風光喚起人們“返回自然”的熱望的寫景主張的又一次體現,也是作者運用得更嫻熟、更出色的杰作。萊蒙湖的寧靜和波濤的一靜一動,十分合拍地映襯著人物心情的變化;而高懸的明朗月色與戀人的悲愴心情的映照,又將氣氛渲染得更加凄楚悲涼。這種景為情生,情為景發,情景交融的描寫,猶如一首優美的抒情詩,有著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作者這一富有美感的景物描寫,對后世浪漫主義文學影響深遠。
上一篇:《戰爭與和平》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新詩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