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的代表作,被譽為現代主義詩歌的里程碑。它以古代尋找“圣杯”和漁王患病的傳說為骨架,中間大量穿插描寫現代社會生活,構成一幅色彩斑駁的,歷史與現實交錯、重疊的拼貼畫;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一些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和“感情的癱瘓”,整個西方世界就是一片荒原。全詩434行,共分5章。第一章“死者葬儀”。寫四月維系死亡與復活的丁香,冬日的雪,夏日的雨,引出一個老年貴婦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然后寫倫敦橋上魚貫穿過的行人,聯想到地獄中橋下走過的幽靈。教堂響起陰沉的鐘聲,有人問:死尸是否會發芽。第一章點出了死與生的主題。第二章“對弈”,寫貴婦人的奢侈生活,下等小酒店里兩人的對話,一個退伍士兵與妻子沒有感情的生活,妻子吃打胎藥。結尾引用《哈姆萊特》中奧菲利婭死前的話:太太們,明天見。這一章描寫了醉生夢死的世俗生活,女人“不育”,生命的枯萎。第三章“火誡”,棕黃色的大地,泰晤士河輕輕地流。女打字員被人侮辱,但她感情已麻木,人與人的關系不圣潔,都被玷辱了。兩個人奮力劃船,要“重新做人”,在燃燒的火中求主救助。這一章火象征凈化,表達了重生的欲望。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是一個插曲,寫腓尼基人死了,水洗凈了罪惡,從死亡中求得重生。呼應第一章生與死的主題。第五章“雷霆的話”。雷霆是權威的象征。巖石中沒有水,城樓上敲著引起回憶的鐘,一只公雞在教堂上啼,喚來了閃電和雨,人們聽到監獄門上鑰匙的轉動聲。歡快的船劃動雙槳。雷霆的話是:要舍己為人,同情,克制,才能得到平安。這是全詩的總結,呼吁人們皈依上帝,在宗教信仰中求得解脫。艾略特在《荒原》中充分表達了生與死互相轉換,以及希望獲得重生的主題思想。《荒原》運用象征,隱喻,時空錯位,自由聯想等手法,畫面和聲音按“想象的邏輯”去銜接,造成一種有強烈刺激性的效果。全詩沒有完整的情節,詩行之間意思不連貫。詩人還博引前人著作,或改換字句的摘錄,全詩運用六種語言創作,顯得晦澀難懂。
上一篇:《茨岡》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薔薇園》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