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葡萄》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作家斯坦培克(1902—1968)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反映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典型作品。本世紀30年代,美國中南部的俄克拉亥馬州連遭旱災,糧食歉收,小農和佃農日益窮困潦倒,因無法償還借款,他們的土地作為抵押相繼被大公司吞沒。不少佃農無家可歸,紛紛踏上西行的艱難旅程,他們想去西部碰碰運氣,謀求生路。主人公約德一家在俄克拉亥馬州變賣財產后,全家12口人擠進一輛破舊的汽車,匯入了這股向“黃金西部”進發的洪流。他們一路歷經千辛萬苦,受盡了折磨和欺凌,祖父母相繼死去,還有兩位成員棄家出走, 但大部分成員經受住了途中困難的考驗,他們緊密團結,同舟共濟,到達了他們的夢想之地——加利福尼亞州。在加州他們成了水果采摘工, 不久發現這兒決非人間天堂。由于大批勞力涌進,資本家肆無忌憚地壓低工資,采摘工們干著沉重的勞動,得到的報酬卻難以維持溫飽,同時他們又不斷地遭到當地警察和民團的故意刁難、敲詐勒索。面對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約德一家并不屈服,家中主要成員湯姆和湯姆媽,帶領全家并組織其他工友們同資方、同警察和民團進行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斗爭中湯姆和湯姆媽極大地提高了階級覺悟,堅定了與一切敵對勢力斗爭的堅定信念。
小說通過約德一家西進的苦難歷史,揭示了美國30年代流動農業工人在經濟危機和自然災害打擊之下的悲慘遭遇。自然災害的襲擊和剝削階級的掠奪使他們喪失了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連得到一塊小小的土地來養家糊口都極為困難。作品充滿了對美國中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憎恨,深刻地挖掘了廣大佃農受剝削和壓迫的社會根源,同時以極大的熱情歌頌了西進移民敢于戰勝艱難險阻,勇于與銀行家、商人和大農場主等剝削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正是這種不可征服的意志,才使約德一家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并且表現出崇高的反叛精神。
小說巧用插述和敘述兩種不同的寫作手法,把兩者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描述主人公約德一家的每一節前,都有一個插述部分來描繪社會場景或評論某些社會問題。斯坦培克成功地運用了這種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中來刻劃具體人物的寫法,置小說主人公約德一家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在社會的和歷史的大背景中展現約德一家的悲劇。這樣就使得他筆下的人物具有現實的真實性和廣泛的社會性,使人物顯得生動可信,個性鮮明,感情豐滿,富有極大的感染力。在語言運用上,作者把現實的細節描寫和概括性的陳說合成一體,間或使用對話和敘述,使語言富于變化,特別是意象和象征手法的重疊運用加強了作品的表現力、概括性和深度。小說多用自然和動物作為象征性形象,如葡葡象征著人們反抗壓迫、剝削日益增長的憤怒和對新的富裕生活的希望,烏龜頑強地、不停步地向西南方爬行象征著約德一家和其它移民向西南的緩慢而堅持不懈的艱難旅程。小說在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上,都達到了很完美的高度,標志著作者的創作走向成熟。這部小說在美國文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上一篇:《驚夢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戈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