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美國建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聯邦政府重要領導人之一,曾參加制定美國憲法,任財政部長多年,又是美國政黨制度的創建者,在美國金融、財政和工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密爾頓于1755年1月①誕生于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尼維斯島。當時,奴隸勞動盛行于該島,大批住在倫敦的英國遙領地主,掌握著該島的政治經濟實權。漢密爾頓的母親是一位原法國籍赴該島行醫的胡格諾教徒的女兒,其祖先是種植園主。他的父親詹姆斯·漢密爾頓雖然也出身于蘇格蘭望族,但終生潦倒,一事無成。漢密爾頓是他們倆人的私生子。1765年,其父把他和他的母親遺棄在西印度群島的圣克羅島上,自己到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圣文森島經商①。漢密爾頓依靠母親經營的小商店不能維持生活,12歲時就到兩個紐約商人開設的店鋪作伙計,13歲時母親逝世。1771年11月到1772年3月,在店主生病期間,他曾代為經營,因他表現出管理才能且勤奮好學,被送到紐約市受教育。他在一家私立中學讀了一年,就進入英王學院(今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身)讀書。
當時英國的高壓政策,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革命形勢日益成熟。漢密爾頓在1774年7月作了一次公開反抗英國暴虐統治的講演。1774到1775年間,他寫了三本鼓吹愛國主義的小冊子,支持大陸會議通過的對英國貨物采取不輸入、不轉口輸出、不消費的決議,并抨擊英國橫蠻無理地以犧牲殖民地利益,擴大魁北克領土的政策。這使他嶄露頭角。同時,他在英王學院還參加了一個名為“科西嘉人”的愛國義勇軍組織,每天操練,準備投軍從戎。獨立戰爭爆發后,1776年8月,他參加了長島戰役,10月又參加了白平原戰役,掩護民兵的撤退。1777年3月,漢密爾頓被華盛頓提升為陸軍中校,擔任華盛頓參謀部的副官4年。這一時期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在讀書時期,漢密爾頓特別喜愛談英國早期思想家霍布斯的著作,篤信他的“在自然狀態下”人和人像狼一樣進行殘酷斗爭的理論。在獨立戰爭進程中,社會秩序動蕩不安,人民群眾反抗情緒高漲,有時也危及有產者的利益。他惴惴不安,認為正像霍布斯所指出的那樣,人的本性是惡的,民主的結局只能導致無政府狀態。他主張建立一個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政府,采用鐵腕手段把群眾管束起來,不致犯上作亂。漢密爾頓利用在華盛頓參謀部擔任軍官職位的便利,結識了一大批有錢有勢的豪富、社會名流。1780年2月他因與紐約最顯赫的望族舒勒將軍的女兒伊莉莎白結婚,躋身于特權階級社會。1781年4月,他向華盛頓要求授予軍隊要職遭到拒絕, 因而離開華盛頓的參謀部。同年7月,華盛頓讓他指揮一個步兵營。10月他在約克鎮戰役中,因攻下英軍的一個堡壘而獲得聲譽。
1782到1783年間,漢密爾頓作為紐約州代表在邦聯議會中任過短時期的議員。1783年11月,他回到紐約操律師業。紐約州在獨立戰爭期間曾長期被英軍占領,效忠派勢力十分猖獗。革命戰爭結束后,紐約州議會為懲治效忠派,于1784年頒布懲治非法侵占財產法,允許愛國者恢復其被效忠派占領的房產、土地。漢密爾頓站在效忠派立場上,為效忠派寡婦拉特格斯太太辯護,指斥該法不合理。這一行動激起群眾的公憤。漢密爾頓又用“菲科伊”的假名,發表兩個小冊子,主張對效忠派寬容。他對“群眾暴亂”早就表示反感,在獨立戰爭前夕,伊薩克·西爾斯領導綁架一名效忠派牧師時,他曾咒罵“人民是野獸”。在漢密爾頓的影響下,紐約州議會終于通過法律,取消禁止效忠派操律師業和剝奪效忠派選舉權的規定。1786年9月,美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謝司起義。當起義被鎮壓后,華盛頓在人民群眾的輿論壓力下,對起義領袖撤銷了處以絞刑的判決,把他們釋放了。漢密爾頓對華盛頓采取寬大政策表示憤怒。謝司起義引起統治者的恐慌,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迫切地希望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強化對勞動人民的專政職能,以保護他們的財產,促進經濟的發展,因而以修改《邦聯條款》為名,于1787年5月秘密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漢密爾頓憑借他岳父的威望,參加了這次制憲會議。在會議中,他是最保守的人物之一。他一貫服膺休謨支持英國王權的思想,崇拜君主制,以英王喬治三世為楷模。他說:“我毫不猶豫地宣稱:英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他認為美國應仿照英國,建立一個以特權階級為基礎,與英國傳統相蟬聯的政治制度,有一個世襲的最高當局,最好是君主;還必須有一批擁有大資產的終身任職的參議員,以對抗只有小資產的眾議員。這次會議在制憲重大原則方面比較一致,但在大州與小州間的權力分配上意見分歧,經過長期激烈爭論,達成妥協,制定了一個憲法草案。漢密爾頓在制憲會議開幕時,曾提出實行最高行政首腦終身制和高度中央集權政府的憲法草案,因其主張過于保守,未被采納列入議程。漢密爾頓雖然對聯邦憲法草案并不滿意,但當他認識到自己的主張并不能被與會代表和美國人民所接受,就改變了政治態度,全力支持新憲法草案,以便日后在聯邦政府中取得重要職位。因此,9月初在會議結束前,漢密爾頓作了一次發言,強調制憲的重要性,請求全體與會代表一致支持憲法的通過。之后,在紐約批準憲法運動中,他十分出力。
在1787年10月到1788年5月間,漢密爾頓、麥迪遜、杰伊等人前后寫了85篇論文,以“普布利厄斯”署名發表。后印為專集,名為《聯邦黨人》。其中一半以上的論文是由漢密爾頓執筆的。漢密爾頓在文集中大力宣揚美國“三權分立”的總統制。他認為,國家權力應集中于聯邦政府,行政權力不應屬于集體而應當屬于總統一人;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否決權;參議院的權限應凌駕于眾議院之上;總統、參議員均由間接選舉制選出;司法獨立,最高法院有權根據憲法精神,解釋法令;法官是終身制等等。
《聯邦黨人》成為論證聯邦憲法的性質和作用的文獻,對于聯邦憲法的批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批準憲法運動中,漢密爾頓及其追隨者以擁護聯邦憲法自居,自稱“聯邦黨人”而將其他政治上持異議者稱為反聯邦黨人,從而開始發揮政黨的作用。
聯邦憲法被大多數州批準以后,共和制的聯邦政府成立。1789年4月30日,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總統。9月華盛頓任命漢密爾頓為財政部長,任命駐法大使杰斐遜為國務卿。時正值幣值慘跌,國庫空虛。漢密爾頓提出舉債籌款的辦法,征集包括勞動者的資金,增加國家收入, 以穩定國家的財政、金融和信用。他在1790到1791年間,作過4個有關財政和經濟的報告。漢密爾頓的第一個報告是關于國債問題。他主張凡是革命戰爭中所欠的外債和內債(國債和州債),都應按票面金額償還,以鞏固國家在金融方面的信用。他的建議由國會采納,并作為法案通過,原來持有債務的工人、農民和退伍士兵,因為生活所迫,早已將債券廉價出售給投機者。等到聯邦政府發行新證券按票面金額償還時,達官顯貴和投機家們就都發了大財。如麻薩諸塞州的舊州債券,統統變成了一小撮人的財產。
漢密爾頓關于征收消費稅的第二個報告,也作為國會法案通過。這項法律生效后,首先征收了國產稅①。 當時,邊疆的農民往往把體積龐大的玉蜀黍等谷物釀制成濃縮的威士忌酒,拿到市場販賣。征收國產稅,對農民是很不利的。
漢密爾頓的第三個報告是建議成立一家國民銀行。1791年,根據國會通過的銀行法,成立了第一合眾國銀行,營業期限20年,資本總額為1千萬元,其中政府承擔20%。 資本的1/4為現金,3/4是政府公債。這樣,許多新貴將由舊公債券變換來的新公債,充作銀行的資本額。銀行既幫助政府征稅,也可向政府貸款。銀行的設置有利于商業資本家,主要證券集中在北方少數商業集團之手。
漢密爾頓所作的第四個報告,即《關于制造業的報告》。闡述了工業發展和財政的關系,描繪了十九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藍圖。它當時并未立即被采納,但在1812到1814年第二次反英戰爭以后,成為發展工業與鞏固財政的藍本。這一報告提出,政府給予制造商以獎金,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采用機器,鼓勵移民,吸收外資,雇傭婦女與兒童等一整套辦法來發展經濟。漢密爾頓在報告中提出:不僅一個國家的財富,而且一個國家的獨立和安全,也都是和制造業的繁榮緊密地聯系著的。這一論點對于美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有遠見的。
漢密爾頓是資產階級保守主義的政治家。他的財政措施有助于結束美國獨立戰爭后財政的紊亂狀況,增加了聯邦政府的稅收,促使商業集團、證券持有者、股票經紀人、投機家獲取暴利致富,但嚴重地損害了農民、手工業者、退伍士兵和小店主等人的利益。漢密爾頓的財政措施,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廣大的城鄉勞動者對商業集團、投機家的巧取豪奪,表示極大的憤怒。漢密爾頓的財政措施也導致資產階級內部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的政治派別的斗爭。杰斐遜服膺天賦人權思想,主張給予人民以一定的自由、民主權利,同城鄉勞動者的反抗結合起來,對漢密爾頓派有利于少數富有商業資本家、投機家進行掠奪的政策展開了斗爭。
杰斐遜派組織的民主共和黨同漢密爾頓派領導下的聯邦黨,在美國政治斗爭日趨激化的形勢下出現,遂使兩黨制開始形成。雙方互相攻訐,力圖將對方驅逐出政府。漢密爾頓因其財政措施得到華盛頓的支持,在聯邦政府中的地位較為鞏固。 1793年底,杰斐遜辭去國務卿的職務,漢密爾頓派壟斷了政府的權力。
1794年,在賓夕法尼亞西部邊疆,爆發了威士忌酒事件的農民起義。漢密爾頓從鄰近幾個州挑選了1萬5千名民兵,親赴現場,鎮壓逮捕了沒有來得及向西部撤退的起義領袖18人,送到首府華盛頓。漢密爾頓這一措施激起廣大勞動者的憤怒。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引起英、俄、普、奧等國的武裝干涉。隨著法國革命的動蕩不寧,英法矛盾激化。在英法的沖突中,從1792到1794年, 漢密爾頓派與杰斐遜派的斗爭又擴大到了外交方面。親英與親法就成為兩個黨派外交政策的分野。杰斐遜派贊揚法國革命,主張支持革命的法國人民。漢密爾頓派仇恨法國革命,重視同英國的貿易,認為對英貿易的入口稅有助于推行他的財政措施。當時,英國經常截獲美國船只,并拘捕美國海員,英法沖突即將引起英美沖突。漢密爾頓堅信對英國作戰無異于全國性的自殺行為。聯邦黨人控制的政府,于1794年派遣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杰伊赴英,11月簽訂妥協性的約翰·杰伊條約①。英國同意放棄北美西北地區的若干貿易據點,杰伊允諾替英國債權人清理舊債務,主要是南部種植園主欠下的。杰伊條約對美國出口加以種種限制,且沒有使英國同意停止對美船的攔截活動。杰伊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廣泛反對。漢密爾頓公開地為這個條約辯護。至此,漢密爾頓的對內對外政策,都引起杰斐遜派和勞動人民的反對。1795年,漢密爾頓不得不辭職,但他的財政政策措施,由他的朋友、新財政部長奧利弗·沃爾科特貫徹下去。
1795到1796年,漢密爾頓雖致力于法律和經營生意,仍寫了《卡米勒斯信件》的政論文章繼續為杰伊條約辯護。
1796年華盛頓卸職,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總統。1798年,亞當斯政府頒布了4項摧殘人權的法令,即歸化法、客籍法、敵對外僑法和鎮壓叛亂法,企圖摧毀國內的民主政治。廣大人民在杰斐遜民主派的領導下進行了反擊,為1800年杰斐遜當選為總統創立了條件,使美國的民主政治得以延續。
1798年7月,同法國作戰的氣氛很濃厚,在華盛頓的要求下,亞當斯不得不任命漢密爾頓為督察將軍。這是僅次于華盛頓享有的榮譽。漢密爾頓占有這一職位直到1800年6月2日。亞當斯對漢密爾頓身居這樣的高位很不滿意,力圖擺脫漢密爾頓的控制。當時漢密爾頓氣勢凌人,準備在英國的配合下,進占新奧爾良、路易西安那和東、西佛羅里達,并進軍墨西哥①。而在1799年,亞當斯任命一個3人使節團赴法,蹉商如何調解兩國糾紛的問題。通過談判,美法關系迅速趨向緩和。亞當斯的這一外交成就,激怒了漢密爾頓。他積極在聯邦黨內策劃,在1800年總統選舉中另行推選平克理為總統候選人。聯邦黨至此分裂。
在這次總統選舉中,競爭很激烈。選舉結果,民主共和黨杰斐遜和伯爾各得73張總統選舉人選票,同居首位,聯邦黨亞當斯獲得65票,平克理64票。當時總統、副總統沒有分開選舉,兩個總統候選人得票相等,根據憲法,應提交眾議院投票選舉其中一人為總統。②
聯邦黨人支持伯爾,以便挫敗他們的政敵杰斐遜。眾議院在1801年2月17日以前,舉行了35次無記名投票,一直處于僵局狀態。漢密爾頓從國家前途的大局出發,說服佛蒙特、特拉華和馬里蘭等州的若干聯邦黨人議員,投了空白票,使杰斐遜當選為總統。1804年總統選舉時,伯爾沒有能列入總統候選人名單。當時新英格蘭的聯邦黨人平克理等人正策劃脫離聯邦,組織北方邦聯,許愿幫助伯爾當選為紐約州的州長,以后再推定他擔任北方邦聯總統。漢密爾頓盡其全力在投票時挫敗了伯爾,并揭發了伯爾的卑鄙行徑。伯爾大為惱怒,邀漢密爾頓決斗。1804年7月11日,兩人在新澤西州東北部的帕利塞茲丘陵決斗。漢密爾頓身受重傷,次日逝世,時年49歲。
漢密爾頓是代表商業集團、投機者、航運商和銀行家利益的極端保守者。他幼年遭遇坎坷,青年時代投身美國革命,立過戰功,因聯姻關系躋身于豪門階層。當他在1789年被任命為財政部長時,年方34歲,因富有行政組織才能,掌握聯邦政府權力達6年之久,并控制著一個政黨——聯邦黨。最后因支持杰斐遜當選總統而死于非命。漢密爾頓才華出眾,但在與杰斐遜的政治斗爭中,是失敗者。他之所以失敗,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他篤信君主立憲制是理想的政體,美國必須以英國為楷模,建立一個以特權為基礎與英國傳統相蟬聯的社會結構;第二,由于階級偏見,他對美國民主政治喪失信心,蔑視人民群眾,并派兵鎮壓人民起義;第三,他的財政措施有損于廣大勞動者的利益;并執行了屈從于英國的外交路線。他的種種政治措施,既背離了美國革命的根本原則,也有礙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獨立發展。最后,在人民群眾普遍不滿下,他離開聯邦政府,決非偶然。漢密爾頓在1800年總統選舉陷入僵局時,能果斷地選擇自己的政治宿敵——杰斐遜,使美國的政權不致陷入野心家、 陰謀家伯爾之手,他的這一行為是從國家前途著想,不計個人恩怨,使美國民主政治傳統得以延續,表現了他的坦蕩胸襟。因此,漢密爾頓不失為美國建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上一篇:畢達哥拉斯
下一篇:漢尼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