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桂殿秋》原文與賞析
六月九日,夜夢至一區(qū),云廓木秀,水殿荷香,風煙郁深,金碧嵯麗。時也方夜,月光吞吐,在百步外,沆瀣之空蒙,都為一碧,散清景而離合,不知幾重,一人告予,此光明殿也。醒而憶之,為賦兩解:
明月外,凈紅塵,蓬萊幽窅四無鄰。九霄一派銀河水,流過紅墻不見人。
驚覺后,月華濃,天風已度五更鐘。此生欲問光明殿,知隔朱扃幾萬重?
這是龔自珍(1792—1841)賦以紀夢的兩首詞。它描繪了夢中所見的天國宮闕的清幽綺秀、遠離塵世的佳致,表達了自己對一個光明世界的尋求和悵念。
作者此兩詞寫于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時年19歲,也許可以說,正是在一個多夢的年華。龔自珍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幼年隨父來北京,寓居北京多年。這年秋天,他應順天鄉(xiāng)試,由監(jiān)生中式副榜第28名。不過,盡管龔自珍極為高才博學,他以后的科名道路卻并未能走得十分順遂,直到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參加會試才得中式,殿試列三甲第19名,賜同進士出身。這時,他已經(jīng)38歲,又走過19年了。當然,這都是后話。他當時看來正蘸著憧憬和擔心的墨汁寫下這兩首表達夢想的小詞,夢中的憧憬既包括他對世界和社會的光明向往,也會包括他自己的光明前景。
也是在這一年,作者開始倚聲填詞。應當說,這兩首初期詞作,筆力稍稚,一闋之中,“紅”字兩出,“月”“明”字樣也在兩闋中散見。但這并無大礙,兩詞寫來,意境清遠,且自有佳句。它們?nèi)跃哂胸S富的感染力。
兩詞之前,附有小序,說明寫詞源起和夢境略況。小序的筆墨同樣很優(yōu)美。它用筆稍實,作為詞的內(nèi)容的補充,也是與詞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龔自珍在夢中見到的天上宮闕,自不能脫離他在京城所見所聞的人間宮殿園囿的粉本,但又遠凌其上,烘托出他心目中的蓬萊、廣寒的景色。且看這里,回廊麗采,佳木紛陳,水殿風來,群蓮散馥,既呈現(xiàn)盤紆渺遠的風煙清致,又峙列嵯峨壯麗的金碧樓館。特別是,這都出現(xiàn)在一個迷離惝恍的清夜下,月光流動,乍陰乍陽,一切都那么飄忽隱約,充溢著一種無盡無窮的清虛之美。瀣氣,是夜間的水露之氣。它絪缊發(fā)生,顫動著,掩罩著,迷蒙著,與月光相摩蕩。從眼前的花木扶疏、華嚴樓閣放眼遠望,百步之外,但見重重空碧,若有若無,一色蒼茫,沉沉曼遠,離合相錯,轉(zhuǎn)折逶迤,更不知止于何處了。這怎不叫人魂銷心曠,六根皆化。哦,果然有天上人在耳邊昭告,自己已經(jīng)來到光明的天國了。
小序告畢,引出本詞。在第一首詞中,作者以大寫意的手法再從正面來現(xiàn)出夢境。蓬萊,是傳說中有名的海上神山,這里即指他夢中所見的仙闕。窅,本形容目深,引申為遠望,為深遠之貌。作者大筆鉤勒出一幅畫面:在渺渺云氣中涌現(xiàn)出一座仙城瑤殿,它遺世獨立,纖塵不染,幽居天外,清虛謐靜,但見一派九天流下的銀河凈水,垂瀉轉(zhuǎn)流,繞城而去,光華閃爍,澄可照影。然而,這里卻沒有影,沒有聲,沒有暗黑,沒有塵囂,只見深紅的宮墻靜靜地峙立在銀河之濱,構成一派紅白相耀的斑爛景色。有誰來到這里,會不感到身心瑩徹,意氣清揚,得大自在,得大歡喜呢?這樣一個悠遠的夢中天國,給作者帶來了多么大的向往和多么深的寧帖!
然而,從來好夢不長,作者的夢終于醒了。于是這時,枕邊唯有月,耳畔又聞鐘,光明殿哪里去了? 光華煜煜的天國又在何處?作者還要面對慘澹的現(xiàn)實人生,還要投身于他以后形象化描述的“萬馬齊喑”的社會,還要致力于個人生涯的追求和相競。扃,是從外面關閉門戶的門閂、門環(huán)等物,借指門扇。作者終于在最后發(fā)出了自己的感喟: 啊,我的天國,我有幸在夢中看見了你,然而我們之間始終有著千門萬戶的重重阻攔,在我的一生還能見到光明的蹤影嗎?
龔自珍是一位追求革新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實際上,是清季變法運動的先驅(qū)者之一。他豐于才而嗇于壽,只活了50歲。他聽到了鴉片戰(zhàn)爭的炮聲,但未及看到戰(zhàn)爭的屈辱結(jié)局和緊接著跟來的清季大幅度國勢阽危的局面。然而他早以詩人的敏感覺察到了這一危局的來臨。他以詩文不斷呼號,吁求鑄造出一個光明的前景,一如他在《尊隱》一文中所希冀的,將 “有大音聲起,天地為之鐘鼓,神人為之波濤”。他在《壬癸之際胎觀第一》文中,曾十分自信地宣告: “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與眾人對立。”看來,他不無 “眾人自造”光明殿的意愿,但又有 “此生難問光明殿” 的哀愁。天國終在天邊,何時拉回人世?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個矛盾是無法自我解答的。
他在一夜之間,得到了天國,又失去了天國,留下了深深的悵望和結(jié)想。他用這兩首詞抒寫了他的心境。真正說來,這里談不上有多少宗教思想,只是借境寓意。不過,天上人間的問題,當然是宗教界的中心話題,也每每是詩人們涉想馳念的題材,其間自有相通之處。我們曾看見蘇東坡在酒力的幫助下,飄然神馳天外,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從而得出了 “何似在人間”的抉擇。我們現(xiàn)在又看到龔自珍在夢神的指引下,親見蓬萊幽渺四無鄰,周遭只有九霄一派銀河水,流過紅墻不見人,他方欲向光明之殿舉步,瞿然鐘聲連響,敲碎了這個薄脆的夢中天國,又回到了紅塵之內(nèi)。他們都從天國回到了人間,繼續(xù)他們的力所能及的抗爭,留下了他們的瑰麗的詩篇。于是,也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們在這段天路歷程中的心靈顫動和他們的佳作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經(jīng)籍、寓言故事·木工和畫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