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茲華斯《無題》愛情詩鑒賞
〔英國〕 華茲華斯
我有過奇異的心血來潮,
我也敢坦然訴說
(不過,只能讓情人聽到):
我這兒發生過什么。
那時,我情人容光煥發,
像六月玫瑰的顏色;
晚間,在淡淡月光之下,
我走向她那座茅舍。
我目不轉睛,向明月注視,
走過遼闊的平蕪;
我的馬兒加快了步子,
踏上我心愛的小路。
我們來到了果園,接著
又登上一片山嶺,
這時,月亮正徐徐墜落,
臨近露西的屋頂。
我沉入一個溫柔的美夢——
造化所賜的珍品!
我兩眼始終牢牢望定
緩緩下墜的月輪。
我的馬兒呵,不肯停蹄,
一步步奔躍向前;
只見那一輪明月,驀地
沉落到茅屋后邊。
什么怪念頭,又癡又糊涂,
會溜入情人的頭腦!
“天哪!”我向我自己驚呼,
“萬一露西會死掉!”
1799年 (楊德豫 譯)
華茲華斯的詩歌中,有五首詩都與一個名字叫露西的姑娘有關,往往被稱為“露西抒情詩”或“露西組詩”。這首《無題》詩,就是“露西組詩”之一。
華茲華斯的詩,一般都有事實依據,而這露西指的是誰,各家猜測不一。
這首詩僅就選材一點,就可見華茲華斯的大家風度。這里沒有嫵媚的身姿,也沒有動人的笑靨,沒有綿綿細語,也沒有海誓山盟。詩人是將一個流動的場景,推到讀者面前:“我”在皎潔的月光下,走過平原,跨過山嶺,奔向心愛的姑娘居住的地方,隨著路程的延伸,那場景不斷更換,心態不斷變化,它像銀幕上的鏡頭,緩緩地在讀者面前閃過。在靜靜的夜幕下,“我”的所見、所想,每一次都牽動讀者的心,令讀者伴著他在夜風中前行。
詩人將他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自然環境溶在一起,使他身邊的一切都染上了濃重的感情色彩。那淡淡的月光、心愛的小路,那不肯停蹄的小馬,還有果園以及山嶺下邊的茅屋,這一切都是多么親切,多么熟悉,它們都是愛情的證明。而詩人的內在情感就伴著這周圍的一切、伴著去約會的腳步聲,像涓涓泉水流淌出來。
華茲華斯在他的著名的《抒情歌謠集》的《前言》中,曾強調詩歌創作中想象力的重要性。他提醒人們,在創作時“加上一種想象力的色彩,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下呈現在心靈面前”。由此,想象成為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征。
詩人在這首《無題》詩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聯想:他把在夜空中伴著他前行的月亮和自己心愛的姑娘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
從“我”去探望愛人上路開始,詩中每一節都提到了月亮:伴著月光,他開始出發;走過平蕪時,明月高懸;登上山嶺時,月亮徐徐墜落;快到茅屋前,月亮驀地沉落。由此,他從心底發出一聲吶喊:萬一露西死了,怎么辦?因為露西就是他心中的月亮。月亮突然沉落,他自然要想到戀人也會死亡。正因為這聯想如此生動,詩的結尾處的那聲吶喊才如此感人,這情之純、愛之深,透過這最后的心理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的結尾,仿佛是預言。露西真的死了,在長滿青苔的巖石邊上長眠。詩人在另一首詩中寫到:
露西,她活著無人留意,
死去有幾人聞知?
如今,她已經埋在墓里,
在我呢,恍如隔世!
我們不會忘記在月光沉落時“我”的那聲吶喊:萬一露西死了,我該怎么辦?這里的“恍如隔世”就是為那聲吶喊做出的答案。
上一篇:〔德國〕歌德《新的愛,新的生活》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英國〕華茲華斯《無題》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