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痛苦他們總是很清楚的,
這些古典畫家:他們深知它在
人心中的地位;深知痛苦會產生,
當別人在吃,在開窗,或正作著
無聊的散步的時候;
深知當老年人熱烈地、虔敬地等候
神異的降生時,總會有些孩子
并不特別想要它出現,而卻在
樹林邊沿的池塘上溜著冰。
他們從不忘記:
即使悲慘的殉道也終歸會完結
在一個角落,亂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繼續著狗的生涯,
而迫害者的馬
把無知的臀部在樹上摩擦。
在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里,比如說;
一切是多么安閑地從那樁災難轉過臉:
農夫或許聽到了墮水的聲音
和那絕望的呼喊,
但對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敗;
太陽依舊照著白腿落進綠波里;
那華貴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見
一件怪事,從天上掉下一個男童,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靜靜地航行。
(查良錚 譯)
注釋:
本詩的主題是:人對別人的痛苦麻木無感。詩人在美術館里看到勃魯蓋爾(1525—1569,尼德蘭畫家)的油畫《伊卡魯斯》,深感到它描繪的正是這一主題。詩中描寫的景色大多是勃魯蓋爾畫中所有的。
【賞析】
奧登1938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美術館參觀,當看到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這幅16世紀的古典名作時,感悟頗深,聯想到現代社會的病癥,遂于1940年寫出這首現代悲劇。之所以稱之為現代悲劇,是因為詩歌中沒有古典悲劇的沖突、沒有急轉直下的事態變化。詩歌僅僅將普通事件和非常事件并置在一起,且非常事件占據的篇幅很小。
詩歌分上下兩節,相互之間有解釋說明的關系。上半部分描寫詩人在美術館里參觀時的總體印象:人類對他人的痛苦毫無察覺,也并不關心。他深信這些藝術大師們描繪的不僅是幾個世紀前的世間百相,還是當代社會的癥結。但這癥結并沒有在畫面上清楚地表現出來,也即,并非以表象的形式展現出來。畫面猶如一顆顆小石子,投在讀者心湖上產生一波波的漣漪,乃至震撼,詩人感受到的正是震撼與痛苦。他感受到了畫中人感受不到的痛苦,也體味出麻木的現代人正經歷著的痛苦。最大的痛苦是“痛苦會產生,/當別人在吃,在開窗,或正作著/無聊的散步的時候”,卻沒有人察覺它。這就是現代人麻木的生活狀態,表現在不關心重大事件,拒絕崇高的信仰,將神圣同卑賤并列,無知冷漠……比如“當老年人熱烈地、虔敬地等候/神異的降生時,總會有些孩子/并不特別想要它出現”,又如“而迫害者的馬/把無知的臀部在樹上摩擦”,再如“即使悲慘的殉道也終歸會完結/在一個角落,亂糟糟的地方,/在那里狗繼續著狗的生涯”。這句“狗繼續著狗的生涯”是弗羅斯特“生活在繼續”的翻版,作家借此嘲諷麻木的現代人。而所有這些畫面只需一幅畫就可以概括,即彼得·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
這位活躍于16世紀上半葉的比利時畫家善畫諷喻作品,主題多涉及倫理道德。《伊卡魯斯》是他唯一一幅神話題材的作品。伊卡魯斯與父親代達羅斯在建造克里特島的迷宮時,被國王囚禁在所建的迷宮中。代達羅斯制作了用來逃跑的翅膀,并教給伊卡魯斯飛行的方法:不能靠近海面,否則海水會弄濕翅膀;不能飛得太高,否則太陽會融化連接翅膀的蠟燭。結果倔強的伊卡魯斯還是飛得很高,最終墜海而亡。畫家描繪的正是這一災難發生的瞬間。
在第二節中我們看到,普通人對畫中表現的非常事件沒有任何反應。詩人刻意用了“安閑”一詞,可見他對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是多么反感。這里有專心致志的農夫,有遠航的海員們,他們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個小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員,但他們無一例外地只將目光鎖定鼻子底下三寸遠的地方。他們也不能被稱作盡職盡責,在奧登看來,他們只知生活在繼續卻不知生活如何才能繼續。在這樣的社會里,就連周圍環境也是冷漠的,“太陽依舊照著白腿落進綠波里”,什么都沒改變。在現代人的觀念里,不管神異降臨還是災難(伊卡魯斯之死)發生,生活都在繼續著。
雖然大多數評論者都認為奧登在這首詩中描寫了現代社會的癥結,但也有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可供讀者討論。理查德·約翰遜認為,奧登后期寫作轉向宗教主題,這首詩中就包涵基督教意識,尤其是時間線索的安排:生在前(神異降生),死在后(伊卡魯斯的災難);它也許還暗示著人要忍受苦難的宗教觀點。還有人認為奧登對于《伊卡魯斯》的理解過于嚴肅,過于明朗化。無論怎樣理解,這幅畫本身以及這首詩都給我們留足了想象的空間。
(喬 華)
上一篇:《美好的只是愛情的黎明 [俄國]納德松》讀后感
下一篇:《美洲虎的夢 [法國]李勒》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