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甕中影》原文與賞析
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廚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甕,自見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甕中,復迎我為?”夫自得入廚視之,開甕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實,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遇與相見,夫婦斗,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自影,恚恨長者:“自有親厚藏甕中,而陽共斗乎?”即便舍去。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甕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為是影耳,喟然嘆曰:“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為汝出甕中人。”取一大石,打壞甕酒盡,了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
這篇文章選自《雜譬喻經》卷下第29,作者不可考。從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字上的風格推斷是六朝時期的作品。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讀來很可笑,但卻給人以啟迪。
文章開始講述,有這樣一個人家,新婚夫婦相處十分恩愛,吃飯時,丈夫要妻子到廚房中舀些葡萄酒來一起飲。這本是常事,但妻子到廚房,打開酒缸蓋子一看,酒缸里有一個女人的影子,她十分生氣,回來對丈夫說:“你甕中藏嬌,為什么還娶我來呢?”丈夫聽后不信,也去缸里看,見有一個男人的身影,他也認為妻子對他不貞潔。于是乎兩人打了起來,而且各自都有真憑實據——缸里的影子。這時有一位信奉佛教的婆羅門見到,因他平時與這位丈夫有交誼,于是進來勸解。夫婦都爭著述說各自的理由;等那位婆羅門到缸前一看,果然有一男人的影子,于是譴責那位丈夫,忿忿然走了,又有一個尼姑,聽說此事,她也到缸邊看了看,果然里面有一個女子,也生氣地走了。這時來了一位有造詣的僧人,也往酒缸里看了看,知道這缸里的“人”本是自身的影子,于是感嘆道:“世上的人真是太蠢笨了,把虛的東西,當成實的了。”于是,對婦人講:“我替你把那缸里的人請出來。”說著他拿了一塊大石頭,把缸打破,酒淌完了,人影也沒有了。這時,夫妻才醒悟過來,不免各有愧色。
故事很簡單,但闡明的道理卻明顯而深刻。其一,在作者認為“世人皆愚”,需要點化(即教育),請看作者刻畫的這夫妻二人愚到了什么程度,連自己的影子都認不出來了。自己不認識自己,而且竟為此打了起來。這難道不是愚到了可笑的地步了嗎!其二,凡人需要點化。凡人是愚笨的,需要教化才能得道,只有圣人才有教化的權力。因此宗教訓導眾生對他們進行頂禮膜拜。其三,作者認為,悟道的深淺來源于所受教化的深淺和是否正宗。請看在造詣深厚的僧人出場前,不是也有僧人 “驗看”過酒缸嗎?但都未解其中意,原因何在?梵志即婆羅門,被佛教謂為外道之一,不屬正宗,因此他未能悟出真諦,所以也像凡人一樣“恚恨”而去。比丘尼是女僧,道行不深,見狀不悟。不僅不能點化凡人,而且連自己也墜入五里霧中。這說明什么?說明即使入了佛教,如不繼續進行“深造”,還可能出現是非莫辨的混沌現象。只有艱辛努力的進行自身修行,才可能悟道,才可能遇事則明。
文章從寫作角度來看,寫得質樸無華十分簡潔。作者在敘述故事時不枝不蔓,這樣更能顯示主題突出。文章雖短,但寫作層次十分清晰。共分兩層來敘述的,第一層由開始至 “有比丘尼,亦恚舍去。”講世人愚惑。第二層由“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至全文結束。講高僧為世人化愚。在結構安排上,作者采用了鋪墊襯托的手法。在刻畫世人“愚”時,作者夸張地運用了襯托手法。請看“新迎婦,甚相愛敬,”但 “婦往開甕” 見“更有女人”便“大恚”。“梵志與此長子素情親厚,”見缸中有人也” 恚恨長者”。“比丘尼”原是 “長者”所敬奉的人,想來關系不錯,但見“甕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這些人的同一表現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間人情的親疏冷暖全都被“愚惑”給毀壞了。不是嗎?新夫妻原是“甚相敬愛”,結果是“二人更相忿恚,”梵志原與長者子“素情親厚”,結果是 “恚恨長者”; 比丘尼原是 “長者所奉”到頭來亦恚舍去。”這種夸張的襯托意在告訴人們,愚是破壞人際生活的大敵。大敵當前如何解決呢?這就引出作者的本意;應當愉快地接受教化。只有經過教化才能使人不愚,只有進行艱辛的造化才能點化世人。
襯托的第二個方面是用三種人的愚昧無知,來烘托道人的高大形象,在道人出場前,作者安排了三種人對事情發表見解,夫妻,梵志者,比丘尼,他們的表現都一樣的“恚”,作者為什么在行文中連用五個 “恚”呢?是語言貧乏的表現嗎?否! 作者的用意是在這些 “恚” 的背后都無不隱藏著一個“愚”。也正因如此,才使這三種人表現得如此一致。高僧的出現,則是救世主的形象,他的 “喟 然嘆”恰恰把一種同情心哀憫之情躍然紙上。這種安排對弘揚佛教的主旨起到了極好的作用。從這則寓言故事中,使世人體會到佛以慈悲為懷,并從中體悟出解惑去愚的辦法就是向佛、禮佛、入佛。全文采用俗、崇、信層層遞進的筆法,以高僧“世人愚惑,以空為實”點化愚氓,含而不露,隱而未彰,讓讀者去尋悟體味,從而收到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琴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畫彌勒上生幀贊并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