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秋海棠·陳寶琛
當年亦自惜秋光,今日來看信斷腸。
澗谷一生稀見日,作花偏又值將霜。
陳寶琛,字伯潛,號弢庵,福建閩縣人。是“同光體”閩派詩人的一位杰出作家,著有《滄趣樓詩集》。他并不像鄭孝胥、陳衍那樣被稱為閩派的領袖,但其詩的成就,卻不在鄭孝胥之下,而高出于陳衍。他的學生江西派的領袖陳三立序其集,謂其“感物造端,蘊藉綿邈,風度絕世,后山所稱‘韻出百家上’者,庶幾遇之”。評價相當高。他是光緒前期清流首領之一,以敢于直諫著名。于光緒十年因言事觸怒慈禧太后被罷官。歸鄉筑聽水齋于鼓山,過著退隱的生活。中間曾出游江南、廣州和南洋群島。直到光緒、慈禧先后死,溥儀即位后宣統元年,才被召入京,后為溥儀帝師。他年六十一,寫了這詩,借秋光以喻清王朝處于日薄西山之境,“澗谷一生”,指自己二十五年退隱鼓山的時間。“日”喻清帝,“稀見日”喻見不到清帝。“作花”,喻返京任職。“將霜”,喻清朝已到將亡前夕,這樣說,表現詩人的憂心王室。首二句是透過一層寫,當年指光緒前期,詩人在京之時,清室早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詩人曾一再直諫言事,為的是憐惜此“秋光”而圖挽救。這里所表達的,是一位封建士大夫的心情。但它是真話,以作者的身分,不這樣說,倒是可怪了。必須向讀者指出,清亡以后,作者成為遺老,對廢帝忠心耿耿。可是,當溥儀出為偽滿洲傀儡皇帝,偽總理鄭孝胥要強拉他赴東北出任偽職,他堅決拒絕,不屑與叛國巨憝同流合污。說明陳寶琛是“黃花晚節香”的愛國詩人。他的學生陳三立也在盧溝橋戰火燒起以后,日寇侵略軍竊據北平城時,絕粒不食而死,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可說是有其師必有其弟。因此我們讀《滄趣樓詩集》,讀陳三立所撰的序,不能不油然起敬。
詩題所云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處第四處,創建于元代,是游覽勝境。作者此詩,可為大悲寺增添一個故實。
上一篇:洪昇《答友人》表達友情詩
下一篇:王士禛《大風渡江四首(選一)》寫渡江時壯麗風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