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歌
北朝民歌產生于黃河流域,作者主要是鮮卑人,也有氐、羌、漢人。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后由樂府機關采集而收存的,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傳世約六十多首。歌辭有的反映戰爭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蘭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有的描寫北方特有的風光景色(如《敕勒歌》)。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和七言古體及雜言體,對唐代的詩歌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影響。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
【題解】敕勒,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以游牧為生,主要居住在今蒙古草原南部、朔州一帶。后裔融入了維吾爾族。
【注釋】1.川:這里指平原。2.敕勒川:因敕勒部落居住在這里而得名。3.陰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4.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帳篷,即“蒙古包”。5.籠蓋:籠罩。6.野:指原野,古音念yǎ,是為了押韻。7.蒼蒼:深青色。8.茫茫:廣闊無邊的樣子。9.見:同“現”,呈現,露出。
【串譯】敕勒川大草原,鋪展在陰山腳下。天空就像巨大的帳篷,籠罩著遼闊的大草原。天空遼闊青青,草原茫茫無際,風吹過時,野草低伏,露出一群群的牛羊。
【賞讀提示】《敕勒歌》約產生于北魏中期,是歌唱家鄉、歌唱草原的牧歌。氣勢恢宏蒼勁,意境遼闊悠遠。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著兩句用“穹廬”來比喻草原天空,形象貼切,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最后三句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這首民歌在寫景中洋溢著對祖國山川的深深熱愛之情。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習慣和不同的種族分別占有了各自的疆域,活動也有一定范圍,這范圍也絕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范圍那么狹小。在此詩的視界里,牧民的“家”無邊無際,這種生活培養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
誦讀這首詩要明顯地表現出北朝民歌、草原牧民所特有的那種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要開闊,音調要雄壯,如能胸懷草原、意滿天下就更到位了。這里表現的是“大我”和“大情”,于這樣有限的字句尺寸之中放任想象和激情,在飽蘸激情的語勢中,口氣自然也就會大些。是的,在山、川、天、野的大境之下,一般是容不得你小里小氣地去自我叨念、闡發一己之情的。誦讀者用聲用情的原則皆應與作品的基調、風格、內容相諧,無端地自我膨脹式或隨心所欲式的倒用、錯用、濫用都會傷及對作品的準確表達。
【推薦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上一篇:《關漢卿·沉醉東風·送別》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