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黔境,土人皆居懸巖峭壁間,緣梯上下,與猿猱無異,睹之心惻,而作是詩。查慎行
巢居風俗故依然,石穴高當萬木顛。
幾地流移還有伴?舊時井灶斷無煙。
余生兵革逃難穩,絕塞田疇瘠可憐。
好報長官蠲賦斂,獼猿家室久如懸。
康熙十九年(1680),作者作為黔撫楊雍建的幕僚,隨軍入黔,參加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此詩即作于初到貴州時。
作者是清初詩壇上宋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這首早年的作品中,已經明顯地呈現出宋詩的某些藝術特色,最突出的便是“以議論入詩”。詩中要反映的是貴州土人巢居穴處的艱難生活,但除了詩題和第二句外,并沒有對這種艱難生活作更多的形象描繪,而主要運用理性的思維形式,對眼前這一奇特現象進行深刻的思考和解剖,全詩理致清晰,脈絡分明,結構相當完整。
開頭兩句,是詩人的一種直覺感受,他看到人們居然生活在“高當萬木顛”的石穴之中,立即想到遠古時代人們巢居穴處的生活習俗。自然,時代不同了,遠古時代的風俗不應依然保留到今天。那這種情景是怎么造成的呢?詩人開始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原因,“幾地流移還有伴?舊時井灶斷無煙。”原來,這些人本來并不住在巖穴之中,他們曾和常人一樣有過自己的家園,后來經過多次的流離遷徙,才結伴來到這里,而原來的家園,則已經斷絕了人煙。接著,詩人又用五、六兩句進一步說明,這些人為什么拋棄了舊日的家園,來到這里過猿猴一般的生活。“余生兵革逃難穩”,這是一些在連年戰亂中幸存的人,無休無止的戰爭迫使他們不得不東躲西藏,逃到其他地方都難得安穩,所以他們一直逃到懸巖峭壁之間。“絕塞田疇瘠可憐”,可是懸巖峭壁之間雖能避開“兵革”,卻畢竟已在“絕塞”,即荒僻絕頂的邊塞,這里的田地是何等的貧瘠可憐,逃難的人逃過了人禍,可是又該怎樣度過天災呢?“好報長官蠲賦斂,獼猿家室久如懸。”在詩的尾聲,詩人為這些巖居者設想了一條擺脫貧困的辦法:向長官報告他們的境況——居住的“家室”猶如獼猿的洞穴、可憐的“家”中好久以來已經一無所有了——讓長官蠲免他們的賦稅。這個報告者,當然是詩人自己來充當,詩人對巖居者的同情心,也盡在這個份外的擔當中體現了。然而,既然官府的“賦斂”之手已伸向了如此貧瘠之地,它還會縮回去嗎?況且,就算長官因為詩人的呼號一時作了蠲免,但來年呢?長官卸位了呢?詩人離開了呢?因此,本詩的結尾,仍然留下一個個、一個深似一個的疑問,給讀者去思考。賦稅,這是統治者維持其生存的命脈,是決不容放棄的,既然如此,這些巖居人的未來命運,又將引起讀者的深深憂慮:這,或許就是本詩的社會意義之所在吧?
全詩在用字造句方面沒有刻意雕飾,也很少使用典故,語言平易而又不失其精警。作者在清詩人中以擅長白描手法著稱,此詩用白描手法記事抒懷,因而使人格外覺得清新自然,無生澀率易之弊。
上一篇:清·宋琬《初秋即事》落魄晚景愁苦詩篇
下一篇:清·查慎行《初入小河》同情民間疾苦表現農民生活艱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