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納蘭性德
詞人身為一等侍衛,常隨侍康熙帝出巡。作為一個“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敏感的詞人,他并不因帝王的寵遇而在作品中矯飾自己的情感,常常直抒胸臆。此詞即寫負皇命行役在外,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悵之情。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起句寫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古人有折楊柳枝贈別的風俗。“又到”點明重過舊地,“綠楊曾折”說明當年分別是在春夏之時,“曾折處”言明重過之處是與親友分別的地方。過去離家,在這里折枝贈別;今番遠征,又在這里折柳臨岐。作者行至此處,往日分別的情景,自然涌上心頭。一個“又”字,說明作者離家不止一次了。“又”與“曾”字相呼應,恰切地表達出詩人對不斷行役的愁煩情緒。這是用吳文英《桃源憶故人》“潮帶舊愁生暮,曾折垂楊處”詞意。“不語垂鞭”一句,勾畫出了作者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默默無言,無力地垂著馬鞭,悶悶不樂,任馬緩緩行走的形象。這里化用了溫庭筠《曉別》“上陽宮里鐘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詩意。“踏遍清秋路”,既點出這次重來舊地的季節是秋天,又寫出徘徊故地的神態。出于對仕途的厭倦,詩人含愁赍恨地離開京城,陪伴皇帝出發。一路上,詩人無精打采,悵然若失。這兩句有靜有動,動靜交織,把作者當時沉思神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了,真是詩情兼有畫意。
第四、五句寫眼前所見所聞。“衰草連天”是眼見實景,寫衰敗的秋草,直接天涯,恰似自己心中的離愁別恨,連綿不斷,無邊無際。“雁聲遠向”是耳聞,這大雁,鳴叫著朝著關塞遠飛而去。這和征戍的人步入窮荒一模一樣。所以,聽到雁聲嘎然長鳴,使人觸景生情,添愁惹恨。放眼平蕪,毫無意緒,抬頭仰望,也是興味索然。“衰草”“雁聲”均給人以凄涼肅殺之感,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了羈旅他鄉的愁苦情懷。“無意緒”是作者看見眼前景物之后所產生的感受,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心境,這三字是全詞之眼,整首詞的描寫都圍繞這三個字展開。“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為自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沖。
下片,“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由衰草連天,雁聲遠去,聯想到自己行役天涯的苦楚。“不恨”二字是反語,“只恨”二句正道出了長期行役天涯之苦。由于行役天涯與親友難以相聚,時光過得飛快,使往事如夢一般難再尋覓,這種生活,何時是盡頭?“只恨西風”含蓄地寫出了作者悵惘的情懷。“西風”,與“清秋”、“衰草”、“雁聲”相聯系。秋風起了,吹夢無蹤,一瞬間,便覺年華飛逝,使人有今昔云泥之嘆。“明月客程還幾許”一句以設問句寫出羈旅生涯的感慨,到明日離愁別緒又不知要添多少?結句“沾衣況是新寒雨”與首句呼應,寫舊地重游,百感交集,更何況寒雨綿綿,沾衣惹袖,這客途秋恨,比剛剛離京時一定更深更濃了。
整首詞,從折柳開始,以寒雨收束,暗用《詩經·小雅·采薇》“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詩意,結構完整。格調凄清宛轉,充滿憂愁傷感之情。詞人善于通過景物表達情感,“衰草”“雁聲”“西風”“寒雨”等事物組成一幅凄涼、蒼茫、肅殺的畫面,為作者所抒寫的離情別緒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詩人的情緒,跌宕回環,凄婉曲折,而遣詞構句,則似清泉注溪,流暢自然,真切感人,實是詞中上品。
上一篇:納蘭性德《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清代詞作鑒賞
下一篇:周濟《渡江云·楊花》清代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