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屈指西風秋已到。薄簟單衾,頓覺涼生早。疏雨數聲敲葉小,小亭殘暑渾如掃。
流水年華容易老。秋月春花,總是知多少?準備夜深新夢好,露蟲又欲啼衰草。
-----葉小鸞
小鸞十歲那年,才從舅父家回來,一個秋夜,父親欲考考她的才學,命她對對。父親出的上句是“桂寒清露濕”,她脫口而出對道:“楓冷亂紅凋”。一語既出,父親又驚又喜:不但對得工整,秋色秋景把握得準確細膩,且小小的年紀已懂得“悲秋”的感受了。這讓父親不得不對小女刮目相看。七年后,小鸞早夭,有人說其實這聯對子就是“夭征”。
早起,迎面而來的西風,讓人覺得與昨天的不同,屈指數來,噢!秋天已經來臨,怪道昨晚寢臥,夏日用的薄席單被,已令人感到“半夜涼初透”。步出閨房,見庭院里的夏景,已在不知不覺中暗自換作了秋景。一兩聲稀疏的秋雨,敲打在葉片上,好一首“秋聲賦”!窄小的亭子,前些天還是暑氣襲人,炎熱難耐,今天,西風一掃,秋雨一澆,殘暑已不知去向。
上片四句,寫出了“天涼好個秋”。西風是秋天的腳步聲,而秋雨,直是秋意的添加劑!秋天來過小亭了,它已取代盤踞在那里數月之久的暑氣,秋天也已滲進我們的閨房,夏日的用具看來也不得不換。上片主要寫秋景,而其中一個“小”字,下得最為生動。可以有兩種理解:雨聲之“小”,或是秋葉之“小”。疏雨打葉聲,那聲息自然不會大。秋風中也長新葉,但卻長不太大,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寫過一首《秋涼晚步》,說“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寫的,正是秋風中生出的新葉。故這“小”字,正是捕捉到了秋天的本質。且這一“小”字又與下一句頭上的那一個“小”字,近近相覷著,有點像民歌小曲中的“頂針格”,更顯出不拘一格的靈動。
秋天來了,一年很快又要過去。時間真像流水一般,歲月怎么這樣容易老去?“秋月”知多少?“春花”知多少?人生總共能夠經歷幾度春花、幾度秋月?“準備夜深新夢好,露蟲又欲啼衰草”,炎夏過去了,好歹能睡個好覺、做個好夢了,但好景不長,秋露中的鳴蟲,又在蠢蠢欲動,要用它們嘶啞哀切的叫聲在衰草中啼泣了。如此說來,冬天又不遠了?敏感的少女的心上,又增添了幾分傷感。
這首詞的題目是“立秋”,寫的也是初秋的景色和感受。如同詞題所包容的含意一樣,詞作者的“悲秋”之感也是初起的,淡淡的。而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傷感往往能達到很高的美學境界。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哀而不傷”吧!
上一篇:葉紈紈《蝶戀花·盡日重簾垂不卷》明代詞作鑒賞
下一篇:宋琬《蝶戀花·旅月懷人》清初詞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