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培芝 【本書體例】
【原文】: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1)。予美亡此,誰與獨處(2)!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3)。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4)。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
【鑒賞】:
悼亡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并不罕見,自晉代詩人潘岳寫了《悼亡詩》三首,悼亡詩似成為悼念亡妻的特指。這首詩卻是出自婦女之口悼念亡夫之作,并且是一篇最古老的悼亡詩,有如鳳毛麟角,非常珍奇。
《葛生》一篇,詩人采用人物獨白的形式,以情真意摯的抒情語句,表現了新寡之婦對亡夫深切的懷念,以及對愛情的堅貞如一。
《詩序》認為此詩是為刺晉獻公而作,云:“《葛生》,刺晉獻公也,好攻戰(zhàn),則國人多喪矣。”晉獻公的確是一位好攻伐的人,《左傳》載他曾先后多次攻滅過不少弱小國家。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不少閨中人變成寡婦,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的苦難。
全詩共五章。前一、二章運用比興手法,引起下文哀嘆丈夫戰(zhàn)死之后寡居的凄涼。“葛”、“蘞”都是蔓生植物。作品以葛攀附于荊枝,蘞草在地上蔓延,暗喻了夫妻互相依存的關系,以及丈夫生前夫妻之間的恩愛。后兩句則轉入直接抒情,哀嘆丈夫陣亡后自己的孤獨寂寞。兩章后兩句反復詠嘆,造成更加哀婉的氣氛。
第三章以對角枕、錦衾的描寫,引起新婦巨大的悲痛,使她對亡夫的思念之情發(fā)展到了高潮。角枕之“粲”、錦衾之“爛”,正說明這對夫妻成婚不久。新婚伊始,丈夫即被征入伍,旋即戰(zhàn)死,這怎能不使新婦悲痛欲絕,睹物生情,不由得再次發(fā)出“予美亡此,誰與獨旦”的沉痛哀嘆,大悲大痛的情感渲泄無遺,正所謂一唱而三嘆,悲切哀婉至極,催人淚下。
四、五兩章,由“夏之日,冬之夜”,變換成為“冬之夜,夏之日”,這種變換極為奇妙,突出了新寡之婦感慨寡居生活的艱難漫長,度日艱辛,渲染了新寡之婦極度的悲思苦恨。這種句式的轉換,更增添了時間漫漫的形象感,悠悠夏日心發(fā)慌,漫漫長夜愁緒長,曲調低回,令人凄愴不已,夫妻深情,躍然紙上。因此,后兩句便很自然地發(fā)出了死后一定同丈夫同墳共穴的莊嚴宣誓。“百歲之后,歸于其居”,“百歲之后,歸于其室”,表現出新寡之婦對愛情的堅貞專一。情真意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總之,《葛生》一詩以起興入筆,采用重章復句的形式,反復詠嘆,使讀者透過女主人公哀傷悱惻的泣訴,強烈感受到戰(zhàn)爭所強加給人民的苦難的深重。在中國詩歌史上,這首悼亡詩確實不失為一篇難得的佳作。
上一篇:《葛屨》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葛藟》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