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真正難的,豈止是腳下的路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蜀道難》
多年前我去西安看兵馬俑,一時沖動曾想去附近爬華山。
五岳之中,華山以險著稱,被稱為“奇險天下第一山”,山上的棧道窄的地方不過二尺,棧道下面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身為一個膽子并不大的人,最終還是沒有去挑戰(zhàn)這一極限。當時聽朋友描述山上極險的長空棧道,我心中不免將其與李白筆下的蜀道相比較。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華山長空棧道和蜀道相比,究竟哪個比較險?
蜀地之人驚訝時常常會感嘆一句:噫吁嚱!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哎呀呀”。所以在正式描寫蜀道是如何“難”之前,李白沿用了當?shù)胤窖裕袊@了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為什么難?因為足夠高,高得讓人嘖嘖稱奇。
那么,能讓李白耗費筆墨描寫得如此神乎其神的究竟是哪幾座山呢?還是這里的高其實是泛指,借“危乎高哉”來表現(xiàn)蜀道的險和難?郭茂倩《樂府題解》提到:“《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意思是說,李白《蜀道難》寫的是銅梁、玉壘兩座山的艱險。銅梁和玉壘都是四川境內(nèi)的高山。
李白寫詩喜歡夸張,而且是極度地夸張。從整首詩來看,好多地方的描寫完全是言過其實,但就是這樣的夸張使得他筆下的景物更加傳神,一句詩就是一幅畫,仿佛從詩句中就能看出他想體現(xiàn)的人間絕境。像“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還有“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都是極其夸張的描述。
蜀道艱難險阻,因此千萬年來都沒有和秦塞有所往來。如此絕境,蜀地的開國君王蠶叢還有魚鳧是怎樣在這里建立起國家的呢?這兩位先秦的蜀國君王名字都很奇怪,蠶叢又叫蠶叢氏,他是第一個把野蠶變成家養(yǎng)蠶的人,因此而得名。傳說蠶叢的眼睛和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這令我想到了虞舜、項羽還有李煜這三位君王的眼睛都有兩個瞳孔。為君王者,大概和普通人不一樣吧。
古蜀國大概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平原一帶,我對蜀國的印象除了三國時期的魏蜀吳,剩下的就是陸游的《入蜀記》了,其中有這么一段:
拋大江,遇一木筏,廣十余丈,長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雞犬臼碓皆具,中為阡陌相往來,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而已。
江中的竹筏上能住三四十戶人家,并且各種生活用具應有盡有,還有神祠和大小道路,的確神奇。能容納這么大的竹筏,這江定然不會窄。不過此等情形若是在江南一帶倒不奇怪,畢竟江南多河流,有許許多多的水上人家,但是出現(xiàn)在蜀地就令人驚訝了。
我實在很難將陸游筆下這樣的蜀地和李白詩中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畫上等號。不過細想也對,李白描寫的蜀道主要在山區(qū)一帶,和江河完全是兩碼事。
我試著搜索過古蜀道的圖片,果然對得起“險”這個字。別說是人了,黃鶴都不一定能從上面飛過,動作最敏捷的猿猴要攀爬也有一定難度。猿猱是蜀山之中是最擅長攀爬的猴類,在李白看來,就算猿猱在蜀道上行走也會“愁攀援”。為此,他還用了五丁開山和六龍回日這兩個典故來增強說服力。
《華陽國志·蜀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蜀王好色,秦惠王便送了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了五個壯士去接美女們??。到了梓潼,壯士們看見一條蛇鉆進洞穴,就去抓蛇的尾巴,沒想到這一拽,頓時地崩山摧,所有壯士和美女全被山給壓死了,而山也一分為五,打開了和外面的通道。據(jù)說這是秦惠王使的美人計,以此來打通蜀地與外界的聯(lián)系,便于他攻打蜀國。開山之后的蜀道尚且如此險要,那之前就更不用說了。
蜀地的山之高,足以擋住太陽神的車駕。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名叫羲和,她駕著六條龍拉的車在天上值日,這便是“六龍回日”。《山海經(jīng)》記載:“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淵。”山峰高聳入云,足以擋住太陽;山下的川流激蕩,拍打著崖壁。萬丈深淵,艱難險阻,震撼人神。這樣的路,有誰敢走?
入蜀要道青泥嶺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nèi)居然有九個彎。曲折迂回,簡直繞暈了人的眼睛。正所謂,山路十八彎。
元人張可久在他的散曲中就化用了李白“青泥何盤盤”這句詩,以表現(xiàn)青泥嶺的險。
殿前歡·客中
元·張可久
望長安,
前程渺渺鬢斑斑。
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
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
白草連云棧。
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這首散曲對仗工整,用典很多。
“青泥小劍關”,指的就是入蜀要道青泥嶺和天險小劍關。
“紅葉湓江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白草連云棧”則化用岑參的詩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
這些地方都是天險,張可久寫天險用意則是諷刺仕途的勞累。
當然,李白寫蜀道難于上青天也另有深意。他在詩中就有寫“問君西游何當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如此夸大蜀道的艱險,為的就是讓好朋友早日回來,莫要再留念蜀地。因為蜀地不僅道路艱險,更有無數(shù)的食人猛獸早晚徘徊在蜀道之上,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所以,“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啊。
也不知哪位朋友如此幸運,能讓李白寫這樣一篇傳世名作來規(guī)勸其還鄉(xiāng)。有一種說法是,李白是暗示房琯、杜甫二人早日離開四川,以免遭到毒手。又有說,這首詩是為逃到蜀地的唐玄宗而作,勸他早日返回長安。
蜀道不僅險要,更是凄涼的。悲傷的鳥兒在樹林間來回哀鳴,叫聲凄慘悲涼。月亮出來時,杜鵑鳥凄厲地啼叫著,一聲聲回蕩在空山之中。那杜鵑鳥傳說是蜀國君王杜宇死后所化,叫聲異常凄涼,因而白居易有詩云“杜鵑啼血猿哀鳴”。
平日里我們走夜路,聽到巷子里的貓叫聲都會感到害怕,更何況是這道路艱險且充滿悲鳥啼叫聲的荒山。月影灑在樹上,風一吹就跟鬼魅似的,恐怕膽子再大的人也會起雞皮疙瘩吧。
這還不算什么,走在蜀道上你還能看到一座座相連的山峰,距離天不過一尺的距離,枯死的松樹倒掛在絕壁之上,懸崖上還有飛轉(zhuǎn)的瀑布發(fā)出喧囂之聲,水石相接如雷鳴一般,讓人不覺停下腳步,生怕一不小心就栽下萬丈深淵。
那枯松倒掛的現(xiàn)象我曾在攀登三清山時見到過,松樹因為枯死從中折為兩段,倒掛在崖壁上,偏偏不往下掉,風一吹,欲墜不墜,看見那搖晃的枯枝,恍然有種自己被倒掛在崖壁的感覺,擔心得都不敢前行……走這樣的路,簡直是比登天還難,膽小的人光聽到恐怕都要嚇得臉色發(fā)白。
世上最難走的路,莫過于此。然而,難走的,又豈止是腳下的路呢?
上一篇:杜甫《詠懷古跡·王昭君》懷古詩賞析
下一篇:左棻《感離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