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式
[定義] 在書面語中,有意借用數學運算形式來表示復雜的語義關系,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算式的特點是:常使用“+”、“-”、“=”、“≠”、“>;”、“<;”等數學運算符號,但這些運算符號的前后不是簡單地表達數學計算,而是使語義表達更加直觀、簡潔。又稱借用。
[例釋] 常見的算式有以下幾種:
(1)A+B=C式。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算式表達法。
例1:不正之風+媒體炒作=著名專家、教授
例1用一個簡潔的形式表述了社會中不正常的現象,揭示出一些所謂的“著名專家、教授”的炮制過程。這種用最簡潔的形式,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符合語用中的經濟原則,故常作為報刊文章的標題。
A+B=C的變式為:C=A+B
例2: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
例2是當今校園的流行語。“蛋白質”在形式上是從“笨蛋、白癡、神經質”三個語詞中各抽取一個語素組合成,在語義上是“笨蛋、白癡、神經質”的總和。
(2)A+B (+C+D+……)式。
例3:Golf套餐,入住豪華山景房+西式自助早餐+免費桑拿、專用沙灘、泳池、健身房、房間免費寬帶接入+亞龍灣高爾夫球會18洞果嶺費、球童、球車及保險費
例3是一個網站上的廣告詞,利用餐飲業關于“套餐”(如麥當勞快餐店等的廣告詞)的表達形式,來表述一個旅游公司提供的Golf(高爾夫球)運動休閑系列消費項目,使得語言形式經濟且容易被讀者接受。
(3)A=B(=C=……)式。
例4:因為在西方的政治外交活動中,經常運用胡蘿卜和大棒的比喻,于是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胡蘿卜=實惠、利益、援助,大棒=實力、武裝、戰爭手段。這正如西方文化中的“鴿子=橄欖枝=和平”一樣。(王希杰《修辭學通論》)
A=B(=C=……)的變式為:A≠B
例5:上一級≠上級
例4、例5均見于語言學方面的專業文章,許多學者在語言研究中,愿意使用形式化較強的表述方式,既簡潔又頗具科學性。
(4)A>;B或A<;B式。
例6:孩子的心中,老師>;父母,老師才是正確的,一切都值得模仿。(周遠非《孩子王》)
以上列出的是在報刊上發現的“算式”語例,實際上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數學、物理等領域的常見算式或公式都可以用于日常話語的表達,所以還可能出現其他的算式用法。
(5)特殊算式。
例7:新聞公正性公式:
A+B+C+D+E=F
Accuracy+Balance+Completeness+Detachment+Ethics=Fairness
準確+平衡+全面+客觀+倫理=公正(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例7自上而下用三個算式,表示的卻是同一個命題。第一個算式是用第二個算式中的首字母來構成,第三個算式則是將第二個算式翻譯成漢語。
[辨析1] 算式與換算。見“換算”條。
[辨析2] 算式與設式。見“設式”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縮喻」
下一篇:什么是避復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