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避復修辭手法
[定義]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所用術語,指為了避免上下文字面的重復而有意換用同義、近義的詞或短語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例1:十年來革命大發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賀敬之《回延安》)
例2:“三院”是清華早期的教室、宿舍群,當年文、法學院的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陳岱孫等名教授都在這里開設過講堂;始建于1917年的科學館,在30年代即成為國內先進的物理、化學實驗基地,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趙忠堯等都曾在這里設帳講學;比科學館早建成一年的體育館,更有我國體育先驅馬約翰以及李劍秋、郝更生、夏翔等在這里長期任教;著名數學家熊慶來、楊武之、華羅庚;化學學科的先驅高宗熙、黃子卿、張子高;被譽為“一代宗師”的動物學家陳楨,植物學家李繼洞,地質學家翁文灝、袁復禮,都曾在清華執教和進行學術研究。(宋曉夢、李家杰《水木清華·祖國以光》)
例1前面用“十年”,后面用“三千六百天”,避免了行文的重復單調,增添了語言的波瀾。例2清華“三院”名師云集,這段文字敘述大師們當年在清華“執教和進行學術研究”,有意換用近義詞語“開設過講堂”、“設帳講學”、“長期任教”,避免了字面雷同,使表達活潑多姿,讓人感受到文變意不變之妙。
避復格與錯綜格有交叉,似可將避復格歸入錯綜格的小類“詞語錯綜”。
[辨析1]避復與變文。見“變文”條。
[辨析2]避復與重說。見“重說”條。
[辨析3]避復與故復。見“故復”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算式」
下一篇:什么是錯覺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