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語
[定義] 在兩個字面相同的詞語中加上“是”之類的判斷詞,形成“A1+是+A2”的基本判斷形式,以表示強調、讓步、說明或精警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重語。
[例釋] 根據A1和A2之間的關系,同語可分為3類:
(1)強調性同語。A2對A1起強調作用的同語。這種同語的語義肯定,語氣明快。
例1: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來,娘是娘。(電視連續劇《籬笆·女人和狗》插曲)
例2:外婆指著滿屋的家具對外孫女說“你媽媽的東西都是你的”時,她很認真地糾正:“不,媽媽的是媽媽的。我長大了,可以自己去掙。”(《孩子和新衣服》,《讀者》2004年第12期)
例1這首歌詞全用同語“A1+是+A2”的判斷形式,表面上A2對A1是不厭其煩地強調眾所周知的大實話,實際上寓含著深刻的事理,是對農村、農民一成不變觀念和狀態的一種深層次的感慨。運用同語大大地強化了記憶和印象,看似平淡無奇、樸實無華,卻別具韻味,讓人回味。例2“媽媽的是媽媽的”用的是“A1+是+A2”的判斷形式,強調媽媽的東西是媽媽自己的,傳達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下一代要自我奮斗,學會自己創造生活,而不是靠繼承父母財產過活。
(2)讓步性同語。先退一步再轉入正意的同語。這種同語的語義轉折自然,語氣稍顯委婉。
例3:你要說他實在也實在,滑頭也滑頭。(張潔《沉重的翅膀》)
例3前一個“實在”、“滑頭”是“他”給人的印象,后一個“實在”、“滑頭”則是“他”真實的情況。這是先退一步肯定人們的印象,然后再說出他實際的表現。語言簡練明快,在兩相對襯中,讓人了解此人處事為人干練而圓滑。本例用“也”來連接,沒直接用判斷詞“是”,但仍然暗含“A1+是+A2”的判斷形式。
(3)說明性同語。A1或A2帶有修飾、限制成分,補充說明A1或A2具有什么性質、特點、功能的同語。這種同語的語義豐富,語氣果斷利索。
例4: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是蒼蠅。(魯迅《戰士和蒼蠅》)
例5:……由于暮色蒼茫間的體力不支、友朋散失,郁悶只能更加郁悶,卑瑣只能更加卑瑣。(余秋里《成熟》)
例6:人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賈平凹《丑石》)
例4的A1“戰士”前有修飾成分“有缺點的”,A1“蒼蠅”前也有修飾成分“完美的”,它們起著補充說明的作用,突出了戰士的可敬和蒼蠅的可鄙,給人精警富有哲理的印象。例5的A2“郁悶”“卑瑣”之前有限制成分“只能更加”,強調“郁悶”“卑瑣”的程度加深。本例沒直接用判斷詞“是”,但仍然暗含“A1+是+A2”的判斷形式。例6“丑石”之前有修飾成分“丑得不能再丑”,起著補充說明的作用,突出了丑石之丑。本例A1“丑石”,因承上而用“它”代替,判斷詞“是”前添個“真”字,不過,整個結構仍然是“A1+是+A2”的判斷形式。
同語按采用判斷形式的多寡看,有3種類型:
(1)單式的判斷形式,如例2、例6;
(2)雙式的判斷形式,如例3、例4、例5;
(3)多式的判斷形式,如例1。
[辨析1] 同語與對舉。當同語采用雙式時,兩者在形式上有相同的一面。區別是:
(1)同語可以采用單式的判斷形式(例2、例6)或雙式的判斷形式(例3、例4、例5)或多式的判斷形式(例1);對舉必須是雙式的。
(2)同語采用“A1+是+A2”的基本判斷形式;對舉不一定采用“A1+是+A2”的基本判斷形式,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不做,二不休”之類。
(3)雙式同語雖然也有對稱相舉的,但彼此是相對獨立的;對舉靠上下句互相映襯或補充,才能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其中任何一個分句都沒有相對獨立的意義。
(4)同語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示強調、讓步、說明或精警的意思;對舉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互相映襯或補充的意思。
[辨析2] 同語與反復。都重復使用某些語言單位,都有強調的作用。區別是:
(1)項目上,反復中的項目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句子、句群或段落;同語僅限于一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語。
(2)語義上,反復是突出某項意義,強調某種感情;而同語則表達豐富了的意義。
(3)作用上,反復的項目可以刪略而不影響基本語義,也不影響語法結構的成立,換言之,反復具有結構獨立性;同語中的各項不能刪略,否則會影響表達的意思,或者使語法結構不完整,換言之,同語具有結構依存性。
[辨析3] 同語與施受。見“施受”條。
[辨析4] 同語與同辭。見“同辭”條。
[辨析5] 同語與同位。見“同位”條。
[辨析6] 同語與同異。兩者都有重復詞語的一面。區別是:
(1)同語重復的詞語必須整個都相同;同異是詞語一半相同,一半不同。
(2)同語主要采用判斷的句式,起強調、讓步、說明或精警等作用;同異采用同中有異和異中有同的形式,起到相襯和對比的作用。
[辨析7] 同語與一般判斷句。兩者都采用判斷形式,區別是:
(1)同語內涵豐富,有令人回味的余地;一般判斷句作用在判斷說明,很少留給人思索回味的余地。
(2)同語的前后詞語必須是同形的,即含有A1和A2;一般判斷句沒有這種限制。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同字」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