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實
[定義] 說話者避開眼前實在的人、事、物,而借用其他的人、事、物或者歷史典故等來表達自己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根據避實的方式,可分為兩類:
(1)避實就虛。避開實在的人或物,用虛幻、想象的人或物來代替。
例1: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杜牧《阿房宮賦》)
賦中的“綠云”實指頭發。“綠”色,色彩鮮亮、色感柔和,常用來象征青春的亮麗美好,因此,“綠云擾擾”寫出了宮中美女如云、綺麗隆盛的景象,而且綠色與全句的明亮色彩相和諧,渾然一體。若實寫為“烏云”或“黑云”則色調沉重,大煞風景。但“綠云”并不是實際存在的,它是作者想象的產物。
(2)避此就彼。根據此與彼的關系,可分為兩小類:
(a)指桑說槐型。不直接說眼前的某人或某事物,而說當時與其有關的他人或他事物,借以達到本來的目的。此與彼是同時在場的關系。
例2:后唐莊宗皇帝愛打獵。一次,在中牟縣打獵時,踩壞了許多莊稼。該縣縣令因斗膽勸諫被綁起來問斬。左右的臣子都不敢吱聲,唯有宮廷藝人敬新磨機智地沖上前,指著縣令大罵起來:“你身為縣令,難道不知道我皇最愛打獵嗎?你應該把這片地空起來,讓我皇興高采烈地追趕獵物!為什么讓老百姓在地里種莊稼,難道你怕老百姓餓肚子、國家收不上稅嗎?讓皇上高興事大,國家收不上稅事小;讓皇上打獵事大,老百姓餓肚皮事小,難道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嗎?”莊宗越聽越覺得不對味兒,這哪里是在罵縣官,分明在批評我呀,于是只好下令把縣令放了。(據《新五代史·伶官傳》)
戲子表面上是在責罵縣官,為莊宗皇帝的行為辯護,實際上是借罵縣官來批評皇上只圖自己享樂而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這種指桑說槐的方式不僅緩和了緊張的氣氛,而且解救了危難中的生命。
(b)借古喻今型。避開眼前的人、物或事,借用古代的人或事來說理明義。此與彼是今與古、明與隱的關系。
例3:漢武帝劉徹下詔用宰相之禮厚葬“汗血馬”,要群臣每人寫份奏章,大將軍衛青聽說后一開始拒絕寫奏本,后被逼無奈只好在奏本中寫下了“馬廄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的故事。(電視連續劇《大漢天子》)
“汗血馬”是大將軍衛青的坐騎,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救過漢武帝的性命,“汗血馬”的死對朝廷和衛青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也是一件令人萬分悲痛的事情。因此,漢武帝欲用宰相之禮厚葬它并讓群臣寫奏章。大臣們雖覺得不妥,但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沒有一個人敢說真話。衛青在皇姐逼迫下借用孔子“問人不問馬”的故事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馬廄失火,人們往往擔心馬的安全,可孔子卻擔心人的安全,表現了孔子對人的重視。“汗血馬”雖功勞卓著,畢竟是動物,若用宰相之禮葬之,則是對人的輕視,對人的不尊重,不僅會動搖臣心,甚至會失去民心。衛青避開當前之事,利用孔圣人處事的原則來委婉地進諫,既避免了殺身之禍,又使漢武帝對他刮目相看,收得了很好的成效。
[辨析1] 避實與避諱。都含有不直接說而采用他言以代之的特點。區別是:
(1)從避開的對象上看,避實只要避開眼前的實在的人或事就行;而避諱所避開的是不吉、不雅、不潔等容易犯忌觸諱的事物。
(2)從避開的方式上看,避實可以用虛構的、想象的事物來替代;而避諱所用來代替的事物一般都是現實中存在的。
[辨析2] 避實與變文。見“變文”條。
[辨析3] 避實與借代。都是用其他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對象。區別是:
避實所要表達的對象與替代的對象之間不一定具有相關性,如例1中“綠云”與“頭發”之間沒有任何聯系,是表達者個人的創造;而借代中本體與借體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具有相關性,如用“紅領巾”來代替“少先隊員”,因為“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志。
[辨析4] 避實與婉曲。兩者都含有委婉含蓄的特點。區別是:
避實是避開眼前實在的人或事,用虛幻的或其他的人或事來表達;婉曲則是針對眼前的人或事,換一種說法來達意。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避諱」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