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現
[定義] 在文學作品中以簡縮的、跳躍式的、整齊的形象化句式連續表現特定畫面、鏡頭或形象的一種修辭方式。人們在感情激動、觸景生情、回憶往事、憧憬未來時,或在夢中、病中、昏迷狀態中,眼前常常重疊或交替出現一系列畫面,一個個鏡頭,一連串形象。(張德明《新興的修辭手法“疊現”》,載《修辭和修辭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疊現的特點是:一連串畫面在心中一一呈現,畫面內容應該在表達意圖下得到統一。
疊現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畫人物心理,以形象生動、委婉含蓄見長。
[例釋]
潘先生覺得這當兒很有意味,接了筆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筆來在蠟箋上排寫“功高岳牧”四個大字,第二張寫的是“威鎮東南”。又寫第三張,是“德隆恩溥”。——他寫到“溥”字仿佛看見許多影片,拉夫,開炮,焚燒房屋,奸淫婦人,菜色的男女,腐爛的死尸,在眼前一閃。(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
“拉夫、開炮,焚燒房屋,奸淫婦人,菜色的男女,腐爛的死尸”等一連串的畫面在潘先生眼前浮現,揭示出潘先生復雜痛楚的內心世界,反映了國難當頭、百姓離亂的深重災難。
[辨析] 疊現與示現。都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展現出來。區別是:
(1)主體不同。疊現的主體是作品中的人物,示現的主體是作者或表達者自己。
(2)效果不同。疊現追求生動的人物形象,示現在于描繪真實場景。
(3)數量不同。疊現的畫面要求成串,示現的內容可以多,也可以只一個。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點染」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