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
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導讀】
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屬福州市閩侯縣)人,清嘉慶進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林則徐因查禁鴉片、抗擊英國侵略者而獲罪,被清廷革職查辦,被“從重”遣戍新疆伊犁。在與家人告別時,他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寫下題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兩首七律。這里選其中一首。
【原詩】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①。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②?
謫居正是君恩厚③,養拙剛于戍卒宜④。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⑤。
【注釋】
①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無能,這里是自謙之詞。②“茍利”二句: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時人的誹謗,子產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見《左傳·昭公四年》)詩語本此。以,用,去做。③“謫居”句:自我寬慰語。謫居:因有罪被遣戍遠方。④養拙:猶言藏拙,有守本分、不顯露自己的意思。剛: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為適當。這句詩謙恭中含有憤激與不平。⑤“戲與”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這兩句詩用此典故,表達他的曠達胸襟。山妻:對自己妻子的謙稱。故事:舊事,典故。
【譯詩】
我力量微薄卻擔當重任久已疲憊,
再衰三竭我的體質定會難以支撐。
但對國家有利的事都會盡力去做,
哪能因害怕災禍而逃避只顧自身。
遭貶官流放異地正是君王的恩惠,
去邊疆做個戍卒恰好是我的本分。
想起楊樸的故事給老伴開個玩笑,
這一回可能真的要斷送老夫一生。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因功遭貶的情況下寫的。盡管心情悲憤,但在此時此境仍然表現了詩人深懷憂民之心、忠君之意、難忘報國的愛國情感。
詩的首聯敘事,以自謙自慰自嘲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說我以微薄的力量為國擔當重任早已感到疲憊。如果繼續下去,必定再而衰、三而竭而無法支撐。這是正話反說、反言見義之辭。頷聯直抒胸臆,表達為國獻身、不計個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已成為百余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生死以”里的“以”字原意是“為”、“做”或“從事”。頸聯“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兩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氣和、逆來順受,其實心底卻埋藏著劇痛。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實際是對道光帝反復無常的諷刺。尾聯以戲語勸慰妻子,詼諧之中帶有難以掩飾的苦澀。“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二句講的是宋真宗時楊樸奉召廷對的典故,楊樸借其妻的這首打油詩向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為官。林則徐在這里巧用此典幽默地說:“我跟老伴開玩笑,這一回我也變成楊樸了,弄不好會送掉老命的。”
這首詩圍繞遣戍伊犁的事由展開全篇,在起伏變化之中,充分展現了復雜矛盾的心境。對仗工整而靈活,是此詩寫作技巧上的一個主要特點。尤其是第二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兩句,不僅以思想內容取勝,而且對仗極其工整。既用“以”字的實詞義表達思想內容,又借它的虛詞義來與“之”字構成對仗,顯示了詩人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楊慎臨江仙》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林升題臨安邸①》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