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導讀】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27—649年在位。其建樹主要是在軍事上和政治上。他協助其父李淵起兵反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對唐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為戒,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納諫,勵精圖治,使唐初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貞觀之治”。他在文學上也有一定造詣,寫了一些詩歌?!度圃姟蜂洿嫫湓娨痪?。
【原詩】
疾風知勁草②,
板蕩識誠臣③。
勇夫安知義,
智者必懷仁④。
【注釋】
①蕭瑀:字時文,隋朝將領,被李世民俘后歸降,為李世民所賞識。②疾風:大而急的風。③板蕩:《詩·大雅》有《板》、《蕩》二篇,都是寫周厲王的殘暴無道和當時社會的黑暗動蕩,故后人用“板蕩”來比喻政局混亂,社會動蕩不安。④仁:仁愛之心。
【譯詩】
狂風中才能現勁草,
動蕩時方能識忠臣。
勇者不一定懂得義,
智者心中必懷著仁。
【賞析】
《贈蕭瑀》這首詩極富于哲理。前兩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傳誦很廣的名句。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勁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鑒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么樣的草是強勁的,什么樣的人是忠誠的。后兩句“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告訴人們,只有忠誠還是不夠的,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無謀,莫言義;有智無勇,難施仁。
這首詩詩意淺顯,說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不僅對于領導者知人善任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每一個人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為智勇雙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啟迪作用?!凹诧L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二句,現在人們引用它,比喻只有經過尖銳復雜斗爭的考驗,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和節操,才能顯示出誰是忠貞的強者。
上一篇:《朱淑真秋夜有感》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之儀卜算子》注釋、翻譯、賞析